周易小说网 > 易中天中华史:百家争鸣 > 第8章 注释
第8章 注释
推荐阅读: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、异界直播间、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、[综]卷毛控怎么了!、网游之诡影盗贼、创世纪之双鸟、江湖我独行、都市至尊天骄、英灵君王、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易中天中华史:百家争鸣最新章节!
第一章
[1]以上见《庄子·说剑》。
[2]这个说法,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《历史的起源与目标》一书中提出的,也翻译为“枢纽阶段”。
[3]老子是否确有其人,《老子》一书系何人所写,学术界一直有争议。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,认为《老子》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,庄子之前,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。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,或老聃,或太史儋,或老莱子,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,借壳上市。
[4]请参看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[5]事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,从司马迁说。
[6]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
[7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8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9]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[10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11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12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
[13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14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”此处所言,是对这句话的三种理解。
[15]请参看《论语·乡党》。
[16]见《墨子·非儒下》。但学术界普遍认为,《非儒》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。
[17]请参看孙叔平《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·先秦编》。
[18]见《墨子·耕柱》。
[19]见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[20]正是这一点,决定了礼乐制度在进入帝国时代后也没有被废除,儒学反倒成为官方意识形态。详见本中华史第八卷。
[21]见《庄子·外物》。
[22]见《庄子·胠箧》。
[23]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4]见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5]见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[26]杨朱的观点,是“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”(《列子·杨朱》)。老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”(《老子·第十三章》)。庄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托天下;爱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”(《庄子·在宥》)。对老子和庄子的理解,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[27]请参看李零《人往低处走》。
[28]见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
[29]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30]见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[31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32]比如有人批评《墨子》没有文采,韩非就借他人之口为之辩护,认为墨子的语言之所以质朴,是因为担心人君“览其文忘有用”,“怀其文忘其直”,所讲故事则正是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。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33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[34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35]见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。
第二章
[1]墨子救宋故事,见《墨子·公输》。
[2]此处原文是“请献十金”。古时,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十金就是二百两。
[3]见《墨子·非攻上》。
[4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[5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[6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7]见《墨子·天志下》。
[8]见《墨子·尚贤下》。
[9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10]见《墨子·节用中》。
[11]见《墨子·尚贤上》。
[12]见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[13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《墨子·备梯》中也说,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,追随老师三年,手上脚上都起了老茧,脸黑得像煤炭,做牛做马服侍先生,什么问题都不敢问。最后就连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,备酒设宴请他吃饭,禽滑釐这才说自己想学守城。
[14]关于墨子反对娱乐,请参看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15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
[16]见《庄子·天地》。
[17]见《老子·第十七章》。引用《老子》一书,最大的麻烦是版本问题。本书所引,多数原则上都根据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做了校正,与一般读者所见流行版本不尽相同。但为读者检索方便,各章所标序号仍沿用流行版本。以下均如此例,恕不一一说明。
[18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[19]见河上公章句《老子·俭欲第四十六》。
[20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[21]见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。
[22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[2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五章》。
[24]见《老子·第二章》。
[25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[26]见《老子·第三十七章》。
[27]见《老子·第四十一章》(高明先生编为第四十章)。此处通常作“大器晚成”,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作“大器免成”,“免成”更符合老子辩证法。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[28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29]见《韩非子·主道》。
[30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31]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[32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33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34]见《韩非子·大体》。
[35]见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。
[3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37]以上均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[38]《墨子》一书的《尚同上》和《尚同中》都提及这一点。
[39]本段论述请参看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[40]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《奠基者》。
[41]本节所述大同与小康,均请参看《礼记·礼运》。
[42]请参看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。
[43]见《老子·第三十八章》。
第三章
[1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2]请参看《史记·魏世家》。
[3]孟子这话说了两次,一次在《万章上》,一次在《万章下》。
[4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5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6]请参看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[7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8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9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10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[12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13]见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。
[14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15]见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
[16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[17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。
[18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19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[20]见《韩非子·难四》。
[21]见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[22]见《韩非子·二柄》。
[23]见《韩非子·难势》。
[24]见《韩非子·定法》。
[25]见《韩非子·难三》。
[2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27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[28]这十个字,在《墨子》一书中多处可见,贯彻始终。
[29]见《墨子·尚同上》。
[30]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[31]实际上,《墨子》一书没有提到杨朱,孟子则把杨朱和墨子相提并论,可见杨朱在墨子之后,孟子之前。另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当时“天下之言不归杨,则归墨”。
[32]见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[33]墨子“腓无胈,胫无毛”,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杨朱“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”,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34]本书所引杨朱事迹及观点,除注明者外,均据《列子·杨朱》。由于不少学者视《列子》为伪书,故杨朱的思想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讨论,这其实也是可以商量的。
[35]这段话前面还有两句,但可以看作对宣言的解释,不引。
第四章
[1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2]见《庄子·至乐》。
[3]见《列子·杨朱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4]分别见《孟子》之《尽心上》、《公孙丑下》、《滕文公下》。
[5]见朱熹《孟子章句集注·公孙丑章句下》。
[6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7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8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9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10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。
[12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[13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14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文中所说齐国某地是平陆,当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。
[15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16]见《墨子·公孟》。
[17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18]见《墨子·贵义》。
[19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20]见《墨子·耕柱》。
[21]见《论语·尧曰》。
[22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23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24]见《墨子·非命中》。
[25]见《墨子·公孟》。
[26]见《论语·子罕》。
[27]见《论语·述而》。
[28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29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30]见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[31]见《庄子·天道》。
[32]请参看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。
[33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34]同上。
[35]见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
[36]见《庄子·马蹄》。
[37]见《庄子·达生》。
[38]见《庄子·至乐》。
[39]见《庄子·养生主》。
[40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第五章
[1]关于先秦道家三阶段说,请参看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[2]见《老子·第七十八章》。
[3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八章》。
[4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一章》。
[5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六章》。
[6]见《老子·第八十章》。
[7]见《老子·第二十九章》。
[8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9]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八章》。
[10]唐代的王真,宋代的苏辙,现代的章太炎、毛泽东,都认为《老子》是兵书,或有兵书性质、兵书意味、兵书要素。请参看李泽厚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。
[11]以上见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[12]见《孙子兵法·九变》。
[1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八章》。
[14]见《孙子兵法·军形》。
[15]见《老子·第七十三章》。
[16]见苏轼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》。
[17]见《老子·第三十一章》。
[18]见《老子·第四十六章》。
[19]见《老子·第三十章》。
[20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21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九章》。
[22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2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九章》。
[24]见《老子·第五章》。
[25]此种解释亦请参看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6]见《老子·第四十三章》。
[27]见《庄子·齐物论》,并请参看《逍遥游》和《天运》。
[28]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
[29]见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
[30]见《庄子·骈拇》。
[31]见《庄子·应帝王》。
[32]请参看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
[33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34]见《论语·先进》。
[35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36]请参看康有为《论语注》。
[37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38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三章》,原文是“报怨以德”。
[39]见《老子·第七十八章》。
[40]荀子算的总账,主要在《荀子·解蔽》篇,请参看。
[41]见《论语·公冶长》。
[42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43]见《荀子·天论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44]见《周易·乾卦·象辞》。郭沫若和李泽厚都认为,《易传》思想深受荀子影响,本书表示赞同。请参看郭沫若《青铜时代·<;周易>;之制作时代》、李泽厚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·荀易庸记要》。
[45]见《荀子·天论》。
[46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第六章
[1]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和《商君列传》。
[2]以上见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。
[3]见《韩非子·说难》。
[4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[5]见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[6]见《韩非子·备内》。
[7]见《老子·第五章》。
[8]告子其人,身世不明。但他在《墨子》一书中出现过,因此其年龄应该比墨子小,比孟子大。
[9]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下引不注者均同。
[10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
[12]见《荀子·正名》。
[13]见《荀子·性恶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14]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15]见《韩非子·备内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16]以上所引依次见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奸劫弑臣》、《外储说左上》、《难四》。
[17]见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。
[18]战国晚期,君臣关系与春秋和战国前期不同,卿大夫的世袭制已逐渐改为任命制,各国甚至有实行客卿制的,故云。
[19]见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[20]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21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22]法莫如显,见《韩非子·难三》;使民知之,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23]见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。
[24]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[25]道,就是引导。齐,就是规范。格,钱穆先生《论语新解》说是“达到标准”,李零先生《丧家狗》说是“遵守规定”,杨伯峻先生《论语译注》说是“人心归服”,李泽厚先生《论语今读》说是“认同归依”,我认为是“自觉遵守道德律令”。请参看易中天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》。
[26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27]同上。
[28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29]见《荀子·非相》。
[30]请参看本书第二章。
[31]见《荀子·礼论》。
[32]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33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34]见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。
后记
[1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2]所引依次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、《庄子·养生主》、《荀子·劝学》。
[3]见《论语·子罕》。
[4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5]见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
第一章
[1]以上见《庄子·说剑》。
[2]这个说法,是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《历史的起源与目标》一书中提出的,也翻译为“枢纽阶段”。
[3]老子是否确有其人,《老子》一书系何人所写,学术界一直有争议。我赞同许多学者的看法,认为《老子》一书应该成于孔子之后,庄子之前,比墨子和杨朱还要晚一些。它的思想源头可能来自李耳,或老聃,或太史儋,或老莱子,但也可能只是打着他们的旗号,借壳上市。
[4]请参看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[5]事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此时定为由叶返蔡之时,从司马迁说。
[6]见《论语·微子》。
[7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8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9]见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。
[10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11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12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礼云礼云,玉帛云乎哉?乐云乐云,钟鼓云乎哉?”
[13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14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原文是:“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?”此处所言,是对这句话的三种理解。
[15]请参看《论语·乡党》。
[16]见《墨子·非儒下》。但学术界普遍认为,《非儒》不是墨子本人的作品。
[17]请参看孙叔平《中国哲学家论点汇编·先秦编》。
[18]见《墨子·耕柱》。
[19]见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。
[20]正是这一点,决定了礼乐制度在进入帝国时代后也没有被废除,儒学反倒成为官方意识形态。详见本中华史第八卷。
[21]见《庄子·外物》。
[22]见《庄子·胠箧》。
[23]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4]见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、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5]见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[26]杨朱的观点,是“人人不损一毫,人人不利天下,天下治矣”(《列子·杨朱》)。老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”(《老子·第十三章》)。庄子的说法,是“贵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托天下;爱以身于为天下,则可以寄天下”(《庄子·在宥》)。对老子和庄子的理解,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[27]请参看李零《人往低处走》。
[28]见《韩非子·难一》。
[29]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30]见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。
[31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32]比如有人批评《墨子》没有文采,韩非就借他人之口为之辩护,认为墨子的语言之所以质朴,是因为担心人君“览其文忘有用”,“怀其文忘其直”,所讲故事则正是秦伯嫁女和买椟还珠。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33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[34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35]见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。
第二章
[1]墨子救宋故事,见《墨子·公输》。
[2]此处原文是“请献十金”。古时,二十两为一镒,一镒为一金,十金就是二百两。
[3]见《墨子·非攻上》。
[4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[5]见《墨子·兼爱中》。
[6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7]见《墨子·天志下》。
[8]见《墨子·尚贤下》。
[9]见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10]见《墨子·节用中》。
[11]见《墨子·尚贤上》。
[12]见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[13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《墨子·备梯》中也说,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,追随老师三年,手上脚上都起了老茧,脸黑得像煤炭,做牛做马服侍先生,什么问题都不敢问。最后就连墨子自己都看不下去,备酒设宴请他吃饭,禽滑釐这才说自己想学守城。
[14]关于墨子反对娱乐,请参看《墨子·非乐上》。
[15]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
[16]见《庄子·天地》。
[17]见《老子·第十七章》。引用《老子》一书,最大的麻烦是版本问题。本书所引,多数原则上都根据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做了校正,与一般读者所见流行版本不尽相同。但为读者检索方便,各章所标序号仍沿用流行版本。以下均如此例,恕不一一说明。
[18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[19]见河上公章句《老子·俭欲第四十六》。
[20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[21]见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。
[22]见《老子·第三章》。
[2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五章》。
[24]见《老子·第二章》。
[25]见《老子·第五十七章》。
[26]见《老子·第三十七章》。
[27]见《老子·第四十一章》(高明先生编为第四十章)。此处通常作“大器晚成”,长沙马王堆出土帛书《老子》乙本作“大器免成”,“免成”更符合老子辩证法。请参看高明《帛书老子校注》。
[28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29]见《韩非子·主道》。
[30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31]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[32]见《韩非子·扬权》。
[33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34]见《韩非子·大体》。
[35]见《淮南子·泰族训》。
[3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37]以上均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[38]《墨子》一书的《尚同上》和《尚同中》都提及这一点。
[39]本段论述请参看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[40]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《奠基者》。
[41]本节所述大同与小康,均请参看《礼记·礼运》。
[42]请参看恩格斯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。
[43]见《老子·第三十八章》。
第三章
[1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2]请参看《史记·魏世家》。
[3]孟子这话说了两次,一次在《万章上》,一次在《万章下》。
[4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5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6]请参看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。
[7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8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9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10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[12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。
[13]见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。
[14]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
[15]见《孟子·离娄下》。
[16]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[17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。
[18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19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[20]见《韩非子·难四》。
[21]见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[22]见《韩非子·二柄》。
[23]见《韩非子·难势》。
[24]见《韩非子·定法》。
[25]见《韩非子·难三》。
[26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27]见《墨子·鲁问》。
[28]这十个字,在《墨子》一书中多处可见,贯彻始终。
[29]见《墨子·尚同上》。
[30]见《墨子·尚同中》。
[31]实际上,《墨子》一书没有提到杨朱,孟子则把杨朱和墨子相提并论,可见杨朱在墨子之后,孟子之前。另据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,当时“天下之言不归杨,则归墨”。
[32]见《孟子·尽心上》。
[33]墨子“腓无胈,胫无毛”,见《庄子·天下》。杨朱“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”,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34]本书所引杨朱事迹及观点,除注明者外,均据《列子·杨朱》。由于不少学者视《列子》为伪书,故杨朱的思想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讨论,这其实也是可以商量的。
[35]这段话前面还有两句,但可以看作对宣言的解释,不引。
第四章
[1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2]见《庄子·至乐》。
[3]见《列子·杨朱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4]分别见《孟子》之《尽心上》、《公孙丑下》、《滕文公下》。
[5]见朱熹《孟子章句集注·公孙丑章句下》。
[6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7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8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。
[9]见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
[10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万章下》。
[12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。
[13]见《孟子·尽心下》。
[14]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文中所说齐国某地是平陆,当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北。
[15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16]见《墨子·公孟》。
[17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18]见《墨子·贵义》。
[19]见《墨子·明鬼下》。
[20]见《墨子·耕柱》。
[21]见《论语·尧曰》。
[22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23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24]见《墨子·非命中》。
[25]见《墨子·公孟》。
[26]见《论语·子罕》。
[27]见《论语·述而》。
[28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29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30]见《庄子·人间世》。
[31]见《庄子·天道》。
[32]请参看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。
[33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34]同上。
[35]见《庄子·列御寇》。
[36]见《庄子·马蹄》。
[37]见《庄子·达生》。
[38]见《庄子·至乐》。
[39]见《庄子·养生主》。
[40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第五章
[1]关于先秦道家三阶段说,请参看冯友兰《中国哲学简史》。
[2]见《老子·第七十八章》。
[3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八章》。
[4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一章》。
[5]以上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六章》。
[6]见《老子·第八十章》。
[7]见《老子·第二十九章》。
[8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9]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八章》。
[10]唐代的王真,宋代的苏辙,现代的章太炎、毛泽东,都认为《老子》是兵书,或有兵书性质、兵书意味、兵书要素。请参看李泽厚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》。
[11]以上见《孙子兵法·虚实》。
[12]见《孙子兵法·九变》。
[1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八章》。
[14]见《孙子兵法·军形》。
[15]见《老子·第七十三章》。
[16]见苏轼《贺欧阳少师致仕启》。
[17]见《老子·第三十一章》。
[18]见《老子·第四十六章》。
[19]见《老子·第三十章》。
[20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21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九章》。
[22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七章》。
[23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九章》。
[24]见《老子·第五章》。
[25]此种解释亦请参看《庄子·天运》。
[26]见《老子·第四十三章》。
[27]见《庄子·齐物论》,并请参看《逍遥游》和《天运》。
[28]见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
[29]见《庄子·齐物论》。
[30]见《庄子·骈拇》。
[31]见《庄子·应帝王》。
[32]请参看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
[33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34]见《论语·先进》。
[35]见《论语·雍也》。
[36]请参看康有为《论语注》。
[37]见《论语·宪问》。
[38]见《老子·第六十三章》,原文是“报怨以德”。
[39]见《老子·第七十八章》。
[40]荀子算的总账,主要在《荀子·解蔽》篇,请参看。
[41]见《论语·公冶长》。
[42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43]见《荀子·天论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44]见《周易·乾卦·象辞》。郭沫若和李泽厚都认为,《易传》思想深受荀子影响,本书表示赞同。请参看郭沫若《青铜时代·<;周易>;之制作时代》、李泽厚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·荀易庸记要》。
[45]见《荀子·天论》。
[46]以上均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第六章
[1]见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和《商君列传》。
[2]以上见《史记·老子韩非列传》。
[3]见《韩非子·说难》。
[4]见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。
[5]见《韩非子·六反》。
[6]见《韩非子·备内》。
[7]见《老子·第五章》。
[8]告子其人,身世不明。但他在《墨子》一书中出现过,因此其年龄应该比墨子小,比孟子大。
[9]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,下引不注者均同。
[10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11]见《孟子·告子上》。
[12]见《荀子·正名》。
[13]见《荀子·性恶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14]见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。
[15]见《韩非子·备内》,下引不注者皆同。
[16]以上所引依次见《韩非子》之《解老》、《奸劫弑臣》、《外储说左上》、《难四》。
[17]见《韩非子·说林下》。
[18]战国晚期,君臣关系与春秋和战国前期不同,卿大夫的世袭制已逐渐改为任命制,各国甚至有实行客卿制的,故云。
[19]见《韩非子·饰邪》。
[20]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21]见《韩非子·有度》。
[22]法莫如显,见《韩非子·难三》;使民知之,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23]见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。
[24]见《论语·为政》。
[25]道,就是引导。齐,就是规范。格,钱穆先生《论语新解》说是“达到标准”,李零先生《丧家狗》说是“遵守规定”,杨伯峻先生《论语译注》说是“人心归服”,李泽厚先生《论语今读》说是“认同归依”,我认为是“自觉遵守道德律令”。请参看易中天《先秦诸子百家争鸣》。
[26]见《韩非子·五蠹》。
[27]同上。
[28]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。
[29]见《荀子·非相》。
[30]请参看本书第二章。
[31]见《荀子·礼论》。
[32]见《韩非子·显学》。
[33]见《论语·阳货》。
[34]见《老子·第五十八章》。
后记
[1]见《庄子·秋水》。
[2]所引依次见《论语·颜渊》、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、《庄子·养生主》、《荀子·劝学》。
[3]见《论语·子罕》。
[4]见《孟子·告子下》。
[5]见《孟子·离娄上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