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阖闾专横 孙武隐遁(5)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孙子传最新章节!
孔子思贤若渴,迫切欲见孙子,然而这两位文化巨匠,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武两圣人,终未相见,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缺憾!……
孔子对孙子以及对《兵法》十三篇的评价很快传到了孙子耳中,孙子闻后感叹再三,唏嘘不已,他闭门谢客,欲潜心于学问,不仅研究孔子,研究儒家思想,也在研究自己,自我评估。然而此刻的孙子,心中矛盾重重,抑郁、痛苦、焦虑、彷徨等诸多思绪搅和在一起,胸中整日翻江倒海,研究工作无法进行,更难深入。为了排解这复杂的、难以明状的愁思,为了将心中的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,孙子重新背起背篓,扛起猎枪,重走初来吴、隐居穹窿时为考察江南之山川地脉曾经走过的那条路线,作一次离吴前的漫游,仿佛欲寻找失去的一切。在这一漫游的过程中,孙子目睹了许多司空见惯的的自然现象,诸如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;苍鹰俯冲觅食,兔子只能奔跑隐匿;水底世界,大鱼吃小鱼,鱼吃虾,虾吃沙。总之,强凌弱,众凌寡,弱肉强食,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,禽兽是这样,万灵之长的人类亦是如此!人类社会的这种弱肉强食,势必导致残酷的战争。战争,这个神秘的怪物,谁都讨厌它,诅咒它,但却谁也离不开它。既然它是这样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世,你就不能不精心地去研究它。基于这一认识,孙子对自己数十年来的追求和成果持肯定的态度,不再内疚和不安。不错,兵法是战争的总结,是指导战争的工具和武器,战争的本身便是消灭敌人,保存自己,而消灭敌人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己,因此,“兵法”者,非杀人之法,而是阻止或减少杀人之法;非发动战争之法,而是阻挠扼制战争之法,难怪孔子会说,他的思想与孙子的思想有“殊途同归之理”。不错,研究兵法便离不开研究战争,离不开研究杀人,切莫一听“杀人”二字,便退避三舍,深恶而痛绝之。譬如那太阳和水,离开了它们,便无绿色的世界,无一切生灵,无人类本身,太阳和水也有过错,地球上每年都有面积不等的旱灾和水灾,危害人类,涂炭生灵,可是,有谁因此否认了它们的不朽价值和伟大功勋呢!想到这些,孙子颇有一种充实感,内心无限的欣慰。
一日,孙子又去太湖岸边垂钓,此刻,他的心境像太湖一样宽阔、深邃、平静、清澈。忽有一骑飞来,滚鞍下马,竟是家臣阎刚自齐而来。他给孙子送来了父亲的亲笔信,信中尽致父子久别缱绻之忱,以及病危中的母亲思儿想子、心碎胆裂之情。孙子读了父亲写的家书,不禁清泪纵横,哽咽抽泣。他一直在寻求和等待向吴王辞别名正言顺的理由,现在总算是寻到了,等来了。他先打发阎刚踏上归程回临淄报告自己不日即将归家的消息,然后往见伍子胥,叙别离之情,告诫他提防伯嚭;吴王心性淫乐,可与之同患难,不可与之共安乐。出了相府,孙子径直进宫,向吴王阖闾请辞。他先将家书给阖闾看了,然后说道:“我孙武自投靠吴王以来,承蒙垂爱,而今吴国威势已定,国内人才济济,我之去留,无关紧要。近有家严来书,言慈母病危,故奏请大王准臣回乡探望,薄尽人子之孝。”
孙子言毕,垂泪不止。吴王神情愕然,说道:“元帅佐我,功盖群臣,本打算赐卿厚禄,安享太平之世。元帅既然思母心切,为人子者,当母病危弥留之际,不能随侍在侧,实乃不孝。寡人虽不愿元帅离去,但不能因私爱而陷元帅于不孝。望元帅还乡后,一如既往地效忠吴国。”
多么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啊,毫无挽留之意。
孙子告别吴王后,一出宫门,伍予胥与众臣僚都等候在那里,欲为元帅送行,无不为孙子的离去深感惋惜。孙子亦眼角湿润,向大家抱拳拱手道:“人生聚散无常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此乃生命之常理。众位大人,十余年之深情厚谊,孙武定铭记在心,望各自珍重!……
孙子说完,跨上马背。此刻,一辆马车自宫殿急驰而来,车上太监喊住孙子,孙子不禁一惊:“所为何事?”
太监下车,呈上一只厚重的珠宝箱,说道:“大王有令,箱内稀世珍宝,尽皆赠予孙元帅,务请元帅带回,此乃大王心意。”
孙武摇摇头,坦然地笑道:“往惜孙武乃空手来吴,今朝必也空手还乡。大王厚爱之意,孙武心领了。”
孙子潇洒地挥手示意,转头向伍子胥及众臣僚颔首道别,然后双脚踹蹬,挥鞭策马,急驰而去。
孙子此去何往?是回齐国去了吗?史无记载,不敢杜撰。有人说他不会回齐国,因为吴虽非祖国,但目前吴的这支精锐的部队是他缔造经营的,他不忍心回齐去统军来消灭它;当然,他亦不能继续留在吴之官场,吴齐矛盾激烈,随时都有交兵之可能,他更不忍心率吴军去剿灭自己的祖国。有人说他带妻儿隐遁于穹窿深处,根据是孙武冢、孙武祠在吴而不在齐。也有人说他隐遁于鬼谷涧,与鬼谷子先生邻舍而居,但这都是无稽之谈。孙子究竟去往何处,众说纷纭,均无可考,但有一点怕是肯定的:孙子从此隐遁山林,不再露世,因为,经传史策,不再有他的行踪事迹的记载。其实,这些都无关紧要,要紧的是此后的数十年内,吴齐不曾交战;他的《兵法》十三篇,他的思想,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流传至今,风靡世界!……
孔子思贤若渴,迫切欲见孙子,然而这两位文化巨匠,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文武两圣人,终未相见,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历史缺憾!……
孔子对孙子以及对《兵法》十三篇的评价很快传到了孙子耳中,孙子闻后感叹再三,唏嘘不已,他闭门谢客,欲潜心于学问,不仅研究孔子,研究儒家思想,也在研究自己,自我评估。然而此刻的孙子,心中矛盾重重,抑郁、痛苦、焦虑、彷徨等诸多思绪搅和在一起,胸中整日翻江倒海,研究工作无法进行,更难深入。为了排解这复杂的、难以明状的愁思,为了将心中的一团乱麻理出一个头绪,孙子重新背起背篓,扛起猎枪,重走初来吴、隐居穹窿时为考察江南之山川地脉曾经走过的那条路线,作一次离吴前的漫游,仿佛欲寻找失去的一切。在这一漫游的过程中,孙子目睹了许多司空见惯的的自然现象,诸如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;苍鹰俯冲觅食,兔子只能奔跑隐匿;水底世界,大鱼吃小鱼,鱼吃虾,虾吃沙。总之,强凌弱,众凌寡,弱肉强食,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,禽兽是这样,万灵之长的人类亦是如此!人类社会的这种弱肉强食,势必导致残酷的战争。战争,这个神秘的怪物,谁都讨厌它,诅咒它,但却谁也离不开它。既然它是这样活灵活现地存在于世,你就不能不精心地去研究它。基于这一认识,孙子对自己数十年来的追求和成果持肯定的态度,不再内疚和不安。不错,兵法是战争的总结,是指导战争的工具和武器,战争的本身便是消灭敌人,保存自己,而消灭敌人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己,因此,“兵法”者,非杀人之法,而是阻止或减少杀人之法;非发动战争之法,而是阻挠扼制战争之法,难怪孔子会说,他的思想与孙子的思想有“殊途同归之理”。不错,研究兵法便离不开研究战争,离不开研究杀人,切莫一听“杀人”二字,便退避三舍,深恶而痛绝之。譬如那太阳和水,离开了它们,便无绿色的世界,无一切生灵,无人类本身,太阳和水也有过错,地球上每年都有面积不等的旱灾和水灾,危害人类,涂炭生灵,可是,有谁因此否认了它们的不朽价值和伟大功勋呢!想到这些,孙子颇有一种充实感,内心无限的欣慰。
一日,孙子又去太湖岸边垂钓,此刻,他的心境像太湖一样宽阔、深邃、平静、清澈。忽有一骑飞来,滚鞍下马,竟是家臣阎刚自齐而来。他给孙子送来了父亲的亲笔信,信中尽致父子久别缱绻之忱,以及病危中的母亲思儿想子、心碎胆裂之情。孙子读了父亲写的家书,不禁清泪纵横,哽咽抽泣。他一直在寻求和等待向吴王辞别名正言顺的理由,现在总算是寻到了,等来了。他先打发阎刚踏上归程回临淄报告自己不日即将归家的消息,然后往见伍子胥,叙别离之情,告诫他提防伯嚭;吴王心性淫乐,可与之同患难,不可与之共安乐。出了相府,孙子径直进宫,向吴王阖闾请辞。他先将家书给阖闾看了,然后说道:“我孙武自投靠吴王以来,承蒙垂爱,而今吴国威势已定,国内人才济济,我之去留,无关紧要。近有家严来书,言慈母病危,故奏请大王准臣回乡探望,薄尽人子之孝。”
孙子言毕,垂泪不止。吴王神情愕然,说道:“元帅佐我,功盖群臣,本打算赐卿厚禄,安享太平之世。元帅既然思母心切,为人子者,当母病危弥留之际,不能随侍在侧,实乃不孝。寡人虽不愿元帅离去,但不能因私爱而陷元帅于不孝。望元帅还乡后,一如既往地效忠吴国。”
多么冠冕堂皇的外交辞令啊,毫无挽留之意。
孙子告别吴王后,一出宫门,伍予胥与众臣僚都等候在那里,欲为元帅送行,无不为孙子的离去深感惋惜。孙子亦眼角湿润,向大家抱拳拱手道:“人生聚散无常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,此乃生命之常理。众位大人,十余年之深情厚谊,孙武定铭记在心,望各自珍重!……
孙子说完,跨上马背。此刻,一辆马车自宫殿急驰而来,车上太监喊住孙子,孙子不禁一惊:“所为何事?”
太监下车,呈上一只厚重的珠宝箱,说道:“大王有令,箱内稀世珍宝,尽皆赠予孙元帅,务请元帅带回,此乃大王心意。”
孙武摇摇头,坦然地笑道:“往惜孙武乃空手来吴,今朝必也空手还乡。大王厚爱之意,孙武心领了。”
孙子潇洒地挥手示意,转头向伍子胥及众臣僚颔首道别,然后双脚踹蹬,挥鞭策马,急驰而去。
孙子此去何往?是回齐国去了吗?史无记载,不敢杜撰。有人说他不会回齐国,因为吴虽非祖国,但目前吴的这支精锐的部队是他缔造经营的,他不忍心回齐去统军来消灭它;当然,他亦不能继续留在吴之官场,吴齐矛盾激烈,随时都有交兵之可能,他更不忍心率吴军去剿灭自己的祖国。有人说他带妻儿隐遁于穹窿深处,根据是孙武冢、孙武祠在吴而不在齐。也有人说他隐遁于鬼谷涧,与鬼谷子先生邻舍而居,但这都是无稽之谈。孙子究竟去往何处,众说纷纭,均无可考,但有一点怕是肯定的:孙子从此隐遁山林,不再露世,因为,经传史策,不再有他的行踪事迹的记载。其实,这些都无关紧要,要紧的是此后的数十年内,吴齐不曾交战;他的《兵法》十三篇,他的思想,作为中华民族宝贵财富流传至今,风靡世界!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