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三九章:摊上个好爹没办法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唐朝最佳闲王最新章节!
正旦朝会,李承光被正式册封为太子。
李靖,魏徵,马周三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。
李承光被册封为太子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,在一年多以前,朝廷就在准备了,而且大多数人对于李承光的表现还是感到满意的。
失误固然存在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?况且李承光年纪还小,这一年多的进步,大家也都看在眼里。
平胸而论,这个年纪,能比李承光做的更好的,不能说没有,但绝对不多,而且那些能够做到的,怕是也没有这个资格去做这些。
加上李承光的长子身份,无形中又为他拉拢了不少的人心。
大朝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都是老一套的流程。
不谈政事,就是回顾一下过往,展望一下未来,然后就是祭拜天地等祭祀仪式,接着大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,散朝,各自回家过年去,等待着他们的,是为期半个月的超长假期,也是唯一能够让他们放松的假期。
当然,除了这些以外,朝会还例行的公布了来年民间的课赋继续再降一成,即较李元吉登基之时,明年百姓只需要缴纳三成的课赋即可。
一年降一成,稳如狗一样的进行着。
而这一次的大朝会唯一不同的,就是册立了太子,册立了诸多的封王。
而王也是有区别的,同为杨氏嫡出的是亲王,庶出的为郡王,但不论亲王还是郡王,手中都没有执政的权力。
待他们成年之后,内务府会提供给他们每人五百贯的资金,这笔资金被用于何处,是他们的自由,但自此往后,内务府每月只会给他们亲王五贯,郡王三贯的生活费。
其实这笔资金可以看做是李元吉给他们的创业资金,能够在商业上建立一片天地,那自然是最好的,可若不能,这些钱也足够他们生活了,但想要继续奢侈的生活,那是不可能的。
当然了,少不了的,自然是王府,隆庆坊被全面推倒,新建了十座王府,被分配给了七位新王,那里将会是他们之后的去处。
什么?
你们以为李元吉对李承光的支持就这么一点?错了,大错特错。
错到大臣们在得知这些举动的时候,都不得不感叹,如果当初李渊能够有李元吉的这份魄力,那么玄武门事件就不会发生了,甚至皇子之间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矛盾。
李元吉对于李承光的支持,绝对是史无前例的,尽管他只是一个即将步入九岁的孩子,可在做起这些决定的时候,李元吉没有丝毫的担忧,也没有丝毫的疑惑。
册封太子,接受群臣的朝拜,这也意味着,自此之后,李承光拥有了参政的权力了。
而在此之前,李承光最多也就只是听一听,问一问,就算他说的话,大臣们也可以选择不听。
但是现在,他说的话,大臣必须要听,在不违背李元吉意愿的前提下,如果不同意,可以反驳,但绝不能像以前那样,听不听自由,反不反驳也是自由。
“陛下,儿臣有事要奏!”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要进行祭拜仪式的时候,年仅不到九岁的李承光却站了出来。
被册封为太子,他在朝中的位置,自然是第一排的左边,而原先的那个位置,是尚书左仆射,这个时候他也只能往左再去一位。
而大臣的站位分为左右两列,每一列又分为三排,即一排一共六人,以中间的过道为准,左右两列,靠近过道的地位最重要,在这个前提下,左侧官员比右侧官员级别更高一些,以左为尊,以中为尊,这是古制,李元吉也并没有去改变。
刚被册封为太子就有事要奏,这要说没有准备,鬼才信呢,而且李承光虽然被册封为太子了,但年纪太小,可以想象到,近几年之内,李承光真正参政的机会并不多,还是以多听,多学,多问为主。
谁都没有想到,李承光会突然站出来上奏。
但也很显然,所有人都猜到了,这应该是李元吉的安排。
“允!”李元吉面色不改的点头道。
大臣们猜对了,这的确是他的安排,真正知情的,只有内阁成员,而这次上奏的内容,也是在整个内阁成员的帮助下完成的,当然了,李元吉提出的,李承光操办的核心,大臣们根据这些进行的一些修改,整个上奏内容的核心思路,还是李承光做出来的。
“近一年来,儿臣走了很多地方,有富庶的,有普通的,有贫穷的,这些地方给儿臣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,但却有些一样的感觉。
这一年来,学习之余,儿臣也在不断的查阅着相关的数据,得知大唐五十岁以上长者约八百万有余,六十岁以上长者约四百万有余,七十岁以上长者,约八十万有余。
而在去年之前,常平仓共有一千三百余座,其中万石规模一千座,十万石规模二百八十座,二十万石规模二十座,根据户部常平仓统计数据,至去年九月份,万石规模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七千余石,十万石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六万石,二十万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十四万石。
去年新修万石规模常平仓三百座,十万石常平仓二百座,二十万石常平仓五十座,按照以往的入库率,今年夏收以后,可以保证之前的常平仓储存量为九成,而新修的常平仓储存量为五成。”
李承光的话让不少大臣纷纷一头雾水,又是老者又是常平仓又是储存量的。
随着三年灾害的过去,加上海产品的流入,大唐对于粮食的消耗的确减少了一些,而随着镇北,中原,关中三座粮仓的连年丰收,入库量也一年比一年多,这也导致了户部不得不开建常平仓来保证粮食的存储。
还有一点,今年朝廷打算开放一部分酿酒令,用于改变生活,顺便消耗一下粮食,不然粮食放的时间长了,也只能坏掉,而且每年翻晒也不是件小事。
可是,这跟李承光有什么关系?他提这个又有什么意图?
大臣们摸不清,但李承光和内阁大臣以及李元吉本人却很清楚,这也是他们羡慕李承光的地方,没办法,摊上了一个好爹,只要自己不作死,躺着就能收获人心。
“儿臣看到了那些地方生活的艰辛,儿臣也不忍看着仓内存储大量的粮食,只能等着几年后被低价卖出。”粮食有保护价,但这个保护价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随着连年的丰收,随着存储的粮食越来越多,粮食的价格,自然不可避免的要下降。
到今年,粮食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了五钱一斗,比李元吉登基的时候,足足下降了几十倍,而且照这个趋势,粮价还会继续下降。
若不是有粮食保护价,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普通百姓会亏的更多,除非存着自己吃,但连年丰收,吃又能吃多少?
粮商,成了最不赚钱的行业,现在已经见不到什么粮商了,只有商业集团还在大规模的维持着,这不是利益驱使,而是政治需要。
尽管一直都在亏损,但这个亏损又是必然的,好在朝廷也在不断的下调保护价格,这也使亏损始终保持在一定程度内,没有愈演愈烈。
“古圣人言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儿臣觉得,当朝廷有能力的时候,可以对老者增加一些福利,同时,为了避免这些福利会成为拖累朝廷的政策,故而应当理性对待,即设定一个安全界限,一旦达到这个界限,当停止福利的发放,或减少福利的发放。”李承光说出了自己的目的。
或者说,这就是李元吉说的话,他只不过是根据这句话,去做了详细的规划,以及设定一个合理的界限。
“说说你的看法!”李元吉点着头问道。
“儿臣觉得,此政策当因地制宜,以各地常平仓为中心,划定相关区域,当常平仓内存粮高于七成时,则开放此政策,存粮低于六成,则全面停止,具体发放数量以及人群,则按照具体的存粮情况来决定。
儿臣比较倾向于优先发放七十岁以上老者,若存粮足够,则按照每人每月一斗来分,不够,则相应下调发放数量。
同时为了避免冒领,则需要求常平仓官员在一年内,随即审视发放人员至少两次。”李承光继续说着。
意思很明确,各地都有常平仓,按照各自不同的存储数量来决定发给谁不发给谁,而常平仓基本上是每个县一个,每个州有一个二十万石规模的常平仓,新的老的五百多个十万石常平仓,则均匀的分布在各州。
如果全部满仓的情况下,五十岁以上的基本都可以发到,但是按照现在的情况,勉强可以做到六十岁以上的都发,但这长久不了,所以只能只发放七十岁以上的,这样倒是可以稳定下来。
虽说受惠的人群减少了,但这个政策一旦出来,不管是否受惠,来自百姓的拥戴绝对会如同潮水一般的猛烈。
“卿等意下如何?”李元吉问着大臣。
开玩笑,这是太子能提出来的吗?这是他能想到的吗?除了你皇帝亲自指示,太子敢说这话吗?大臣们知道了李元吉的目的,这个时候哪敢阻拦?况且常平仓的存粮的确太多了,以至于朝廷每年都不得不新修常平仓或者扩建。
“太子仁义,此乃大唐之幸,万民之幸,臣等无异……”
正旦朝会,李承光被正式册封为太子。
李靖,魏徵,马周三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。
李承光被册封为太子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,在一年多以前,朝廷就在准备了,而且大多数人对于李承光的表现还是感到满意的。
失误固然存在,人非圣贤孰能无过?况且李承光年纪还小,这一年多的进步,大家也都看在眼里。
平胸而论,这个年纪,能比李承光做的更好的,不能说没有,但绝对不多,而且那些能够做到的,怕是也没有这个资格去做这些。
加上李承光的长子身份,无形中又为他拉拢了不少的人心。
大朝会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,都是老一套的流程。
不谈政事,就是回顾一下过往,展望一下未来,然后就是祭拜天地等祭祀仪式,接着大半天的时间就过去了,散朝,各自回家过年去,等待着他们的,是为期半个月的超长假期,也是唯一能够让他们放松的假期。
当然,除了这些以外,朝会还例行的公布了来年民间的课赋继续再降一成,即较李元吉登基之时,明年百姓只需要缴纳三成的课赋即可。
一年降一成,稳如狗一样的进行着。
而这一次的大朝会唯一不同的,就是册立了太子,册立了诸多的封王。
而王也是有区别的,同为杨氏嫡出的是亲王,庶出的为郡王,但不论亲王还是郡王,手中都没有执政的权力。
待他们成年之后,内务府会提供给他们每人五百贯的资金,这笔资金被用于何处,是他们的自由,但自此往后,内务府每月只会给他们亲王五贯,郡王三贯的生活费。
其实这笔资金可以看做是李元吉给他们的创业资金,能够在商业上建立一片天地,那自然是最好的,可若不能,这些钱也足够他们生活了,但想要继续奢侈的生活,那是不可能的。
当然了,少不了的,自然是王府,隆庆坊被全面推倒,新建了十座王府,被分配给了七位新王,那里将会是他们之后的去处。
什么?
你们以为李元吉对李承光的支持就这么一点?错了,大错特错。
错到大臣们在得知这些举动的时候,都不得不感叹,如果当初李渊能够有李元吉的这份魄力,那么玄武门事件就不会发生了,甚至皇子之间也不会有什么太大的矛盾。
李元吉对于李承光的支持,绝对是史无前例的,尽管他只是一个即将步入九岁的孩子,可在做起这些决定的时候,李元吉没有丝毫的担忧,也没有丝毫的疑惑。
册封太子,接受群臣的朝拜,这也意味着,自此之后,李承光拥有了参政的权力了。
而在此之前,李承光最多也就只是听一听,问一问,就算他说的话,大臣们也可以选择不听。
但是现在,他说的话,大臣必须要听,在不违背李元吉意愿的前提下,如果不同意,可以反驳,但绝不能像以前那样,听不听自由,反不反驳也是自由。
“陛下,儿臣有事要奏!”正当所有人都以为要进行祭拜仪式的时候,年仅不到九岁的李承光却站了出来。
被册封为太子,他在朝中的位置,自然是第一排的左边,而原先的那个位置,是尚书左仆射,这个时候他也只能往左再去一位。
而大臣的站位分为左右两列,每一列又分为三排,即一排一共六人,以中间的过道为准,左右两列,靠近过道的地位最重要,在这个前提下,左侧官员比右侧官员级别更高一些,以左为尊,以中为尊,这是古制,李元吉也并没有去改变。
刚被册封为太子就有事要奏,这要说没有准备,鬼才信呢,而且李承光虽然被册封为太子了,但年纪太小,可以想象到,近几年之内,李承光真正参政的机会并不多,还是以多听,多学,多问为主。
谁都没有想到,李承光会突然站出来上奏。
但也很显然,所有人都猜到了,这应该是李元吉的安排。
“允!”李元吉面色不改的点头道。
大臣们猜对了,这的确是他的安排,真正知情的,只有内阁成员,而这次上奏的内容,也是在整个内阁成员的帮助下完成的,当然了,李元吉提出的,李承光操办的核心,大臣们根据这些进行的一些修改,整个上奏内容的核心思路,还是李承光做出来的。
“近一年来,儿臣走了很多地方,有富庶的,有普通的,有贫穷的,这些地方给儿臣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觉,但却有些一样的感觉。
这一年来,学习之余,儿臣也在不断的查阅着相关的数据,得知大唐五十岁以上长者约八百万有余,六十岁以上长者约四百万有余,七十岁以上长者,约八十万有余。
而在去年之前,常平仓共有一千三百余座,其中万石规模一千座,十万石规模二百八十座,二十万石规模二十座,根据户部常平仓统计数据,至去年九月份,万石规模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七千余石,十万石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六万石,二十万常平仓平均储存量为十四万石。
去年新修万石规模常平仓三百座,十万石常平仓二百座,二十万石常平仓五十座,按照以往的入库率,今年夏收以后,可以保证之前的常平仓储存量为九成,而新修的常平仓储存量为五成。”
李承光的话让不少大臣纷纷一头雾水,又是老者又是常平仓又是储存量的。
随着三年灾害的过去,加上海产品的流入,大唐对于粮食的消耗的确减少了一些,而随着镇北,中原,关中三座粮仓的连年丰收,入库量也一年比一年多,这也导致了户部不得不开建常平仓来保证粮食的存储。
还有一点,今年朝廷打算开放一部分酿酒令,用于改变生活,顺便消耗一下粮食,不然粮食放的时间长了,也只能坏掉,而且每年翻晒也不是件小事。
可是,这跟李承光有什么关系?他提这个又有什么意图?
大臣们摸不清,但李承光和内阁大臣以及李元吉本人却很清楚,这也是他们羡慕李承光的地方,没办法,摊上了一个好爹,只要自己不作死,躺着就能收获人心。
“儿臣看到了那些地方生活的艰辛,儿臣也不忍看着仓内存储大量的粮食,只能等着几年后被低价卖出。”粮食有保护价,但这个保护价不是一成不变的。
随着连年的丰收,随着存储的粮食越来越多,粮食的价格,自然不可避免的要下降。
到今年,粮食的价格已经下降到了五钱一斗,比李元吉登基的时候,足足下降了几十倍,而且照这个趋势,粮价还会继续下降。
若不是有粮食保护价,朝廷投入了大量的资金,普通百姓会亏的更多,除非存着自己吃,但连年丰收,吃又能吃多少?
粮商,成了最不赚钱的行业,现在已经见不到什么粮商了,只有商业集团还在大规模的维持着,这不是利益驱使,而是政治需要。
尽管一直都在亏损,但这个亏损又是必然的,好在朝廷也在不断的下调保护价格,这也使亏损始终保持在一定程度内,没有愈演愈烈。
“古圣人言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儿臣觉得,当朝廷有能力的时候,可以对老者增加一些福利,同时,为了避免这些福利会成为拖累朝廷的政策,故而应当理性对待,即设定一个安全界限,一旦达到这个界限,当停止福利的发放,或减少福利的发放。”李承光说出了自己的目的。
或者说,这就是李元吉说的话,他只不过是根据这句话,去做了详细的规划,以及设定一个合理的界限。
“说说你的看法!”李元吉点着头问道。
“儿臣觉得,此政策当因地制宜,以各地常平仓为中心,划定相关区域,当常平仓内存粮高于七成时,则开放此政策,存粮低于六成,则全面停止,具体发放数量以及人群,则按照具体的存粮情况来决定。
儿臣比较倾向于优先发放七十岁以上老者,若存粮足够,则按照每人每月一斗来分,不够,则相应下调发放数量。
同时为了避免冒领,则需要求常平仓官员在一年内,随即审视发放人员至少两次。”李承光继续说着。
意思很明确,各地都有常平仓,按照各自不同的存储数量来决定发给谁不发给谁,而常平仓基本上是每个县一个,每个州有一个二十万石规模的常平仓,新的老的五百多个十万石常平仓,则均匀的分布在各州。
如果全部满仓的情况下,五十岁以上的基本都可以发到,但是按照现在的情况,勉强可以做到六十岁以上的都发,但这长久不了,所以只能只发放七十岁以上的,这样倒是可以稳定下来。
虽说受惠的人群减少了,但这个政策一旦出来,不管是否受惠,来自百姓的拥戴绝对会如同潮水一般的猛烈。
“卿等意下如何?”李元吉问着大臣。
开玩笑,这是太子能提出来的吗?这是他能想到的吗?除了你皇帝亲自指示,太子敢说这话吗?大臣们知道了李元吉的目的,这个时候哪敢阻拦?况且常平仓的存粮的确太多了,以至于朝廷每年都不得不新修常平仓或者扩建。
“太子仁义,此乃大唐之幸,万民之幸,臣等无异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