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三八章:辅政人选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唐朝最佳闲王最新章节!
册封太子,这不是一件小事。
而按照李元吉先前定下的规矩,一但册封了太子,余下的皇子也要全部册封封号。
这个册封的规矩看似有些奇怪,但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奇怪的,历史上有些朝代是自皇子出生之时就有了封号,有的则是到了成年才有封号,还有一些则是规定一个年纪,哪个皇子到了就单独册封哪个。
但是李元吉采取的这种方式,在历史上并不是无迹可寻的。
历史上汉景帝在册封太子的时候,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,长子刘荣被册封为太子,其他皇子全部获得了封号,年龄到的,一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,年龄不到的则留在宫中,等年纪到了再离开。
汉武帝刘彻就是因此而沾了光,最终取代了刘荣成为了太子。
当然,如果刘荣给力一些的话,如果刘荣的母亲不那么嚣张的话,刘彻那个小屁孩是没一点机会的。
同样的,采取了汉景帝分封的方式,同时李元吉也吸取了其中的教训。
这是李元吉对于册封一事的另一个改变,吸取了历史的教训,也吸取了玄武门的教训。
对于皇子而言,一但被封王,就意味着他们彻底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了,除非太子自己作死,或者熬不过皇帝。
除了地位上的差别以外,另一个就是教育,册封过后,所有皇子的教育都将偏向于个人爱好,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,除了政治军事以外。
这些是只有太子才可以染指的东西,而为了保护太子的利益,李元吉更是将事情做到了极致,后宫不得干政,不得干涉储君人选。
这条规定没有被写入唐律,但却写入了皇室律中,也就是皇室的家法,族规,这是个比较奇葩的决定。
不要小看了族规的力量,在这个年代,宗族势力还是比较厉害的,即便到了后世,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而一个触犯了族规的人,在这个年代即便被族规处死,也不会遭受刑法上的处置。
当然了,族规也没有那么严厉的,动不动就要人的命,除非是偷人浸猪笼什么的。
不过即便是这样,也足以看出李元吉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了。
而册封太子,其实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,所需要准备的工作依旧是很庞大的。
太子是拥有开府纳士的权力的,同时这也是为日后的登基做准备,在华夏的历史中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。
开府纳士是否能够招募到贤才,决定了太子登基以后是否可以迅速的掌控朝政,是否可以稳定国家不出现动荡情况。
同时,这也决定了新皇登基以后,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。
东宫,其实就是个小朝廷,一旦登基,东宫的人员就会成为新朝廷的班底,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,指的就是这个,一些老臣固然可以继续留下来,但除去一些极个别的人,以及地位不是特别重要的,大多数老臣的地位都会被逐渐的边缘化。
再一个,辅政大臣才是最危险的,历史证明,辅政大臣有好下场的,真的不多。
而有好下场的,大多数都是能够看清楚自身位置的,不会过于留恋权力的,当皇帝可以单独执政的时候,他们若是顺应潮流的退下来,皇帝自然不会为难他们,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又有几个?
说这些好像有些偏题了,但实际上并没有。
东宫的开启,并不意味着只是将太子丢过去就可以了,李元吉这边还要适当的挑选一两个大臣过去辅佐,而这一两个人,则十有八九会是将来的辅政大臣。
毕竟太子年幼,很多事情还没有独自决定的能力,身边也需要人去帮着参谋。
一切的事情,都在不紧不慢的进行着,没什么太大的变化,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阻力。
科学院那边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调整,朝着工业以及农业方面倾斜,军工方面依旧没有减小力度,但是短时间内,也不会增加什么力度了。
变化最大的,是朝廷的各个衙门,这些衙门近段时间依旧很是忙碌,但却不是忙着新计划,而是忙着处理之前的问题,将没有完成的计划一步步的去完成,新的项目,几乎没有出现。
时间来到了神元六年的年底,李元吉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九年的时间了,也来到了他执政的第六个年头的末尾。
总结起来,有遗憾,也有满足,整体而言,李元吉对这六年是比较满意的。
而接下来的日子,对于李元吉来说基本上也就等于是混日子了,早就过了冲动兴奋的年纪,现在的大唐,各个地方都在稳步的提升,只要保持着这个方向,即便李元吉什么都不做,也未必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。
只剩下一个月就到了正旦,外面的天空,不停的飘着大雪,瑞雪兆丰年。
虽然天气不太好,但此刻的大唐,却没人因为这糟糕的天气而去懊恼。
当然,工部例外,糟糕的天气,使工地不得不停工,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,根本没办法施工。
而赶在入冬之前,经过多方的努力,在投入了五台新的压路机以及十台卡车以后,水泥路终于是修到了同官(铜川)。
可以说在修路方面,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,当然,整条道路现在还没有全程贯通,而源头在于渭水上的那座桥,至今尚未完工,这是个最大的问题。
浮桥虽然方便,但却不是长久之计,且影响通航,至于新修的那座大桥,抱歉,到现在为止,桥墩还没有建起来,至于原因,就比较尴尬了,到现在为止,还没找到一个适合在水里建造的混凝土。
这些事情自然不需要李元吉去操心,此刻李元吉正在操心的,是关于东宫的辅政大臣人选问题。
如果可以,李元吉更倾向于多派几个人过去,这样李承光可以成长的更快一些。
但理智告诉他,这是不可能的,绝对不可能的。
朝廷抽不出那么多的人手,且去的人多了,反倒会影响到李承光的发展。
“陛下,关于人选,何不从前些年新入的官员中去挑选一些品性不错的人?再派大臣兼任即可。”房玄龄有些头疼道。
按理说东宫人选最合适的就是李承光的同窗,他们足够熟悉,李承光也知道谁的品性怎么样,这样在辅以其他的人,一个东宫的整体架构就出来了。
时间还有,如果后面觉得不合适,人还可以再换。
但问题在于,李承光的同窗都是小屁孩,一个个的还不过十岁,让一堆孩子去东宫玩过家家吗?
而且还有一个问题,东宫的属官,年龄不能太大,因为按照现在这个情况,李承光登基的话,少说还要等二十年以上,如果现在去个四十岁的,等到登基的时候,他在不在还是一回事呢。
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二十来岁,等到登基的时候刚好四五十岁,年纪什么的刚刚好,即便直接进入内阁,也不会显得太过仓促。
年龄并不能代表什么,但这种事情,年龄还是很重要的。
“属官不急,日后可以让承光自己去选,大臣的话……”李元吉有些犹豫不定,这个问题他很早就想过,也选了几个人出来,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,他们不可能全程跟着,只能兼任。
“朕打算让李靖,魏徵,马周三人辅佐。”
“这倒是可以!”房玄龄点了点头。
当李元吉说出这三个名字以后,房玄龄就知道了李元吉的意思。
本来是两个人就可以了,这是文武分家以后的必然性,太子不仅要懂政,还要懂兵,以前文武不分家,去一个精明的大臣就可以了,现在不行了,术业有专攻,一文一武去辅佐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当然,他们不是去教太子怎么玩帝王心术,怎么打仗的。
这些根本不用教,文官教执政,武官教军事。
执政就不用说了,这些年李承光一直都在学习,这个军事,指的是站在国家层面,如果需要发动一场战争的话,需要怎么去考虑,需要怎么去应对,站在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去考虑,这场战争到底要不要打,值不值得打?
能否合理的做出一场战争的决定,这是很重要的,至于仗怎么打,那是前线将军的问题,跟皇帝没什么关系,总不能去御驾亲征吧?就算御驾亲征,皇帝也是起个振奋士气的作用,又不会亲自上阵杀敌,不会亲自去指挥作战。
但是派魏徵这个谏臣过去,这就比较有意思了。
魏徵的吹风机在李元吉这里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效果,或许是不忍看到魏徵就这么消沉下去,所以李元吉给他找了个能够施展他抱负的地方。
相比较于李元吉而言,去训一下李承光还是比较不错的,首先,李承光没有李元吉的那种气势,他做事也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,总而言之,对于魏徵来说,就是有机可乘,能够扩大他名声的好去处。
而对于李承光来说,这三个人过去,也是好事一件。
册封太子,这不是一件小事。
而按照李元吉先前定下的规矩,一但册封了太子,余下的皇子也要全部册封封号。
这个册封的规矩看似有些奇怪,但实际上也没什么好奇怪的,历史上有些朝代是自皇子出生之时就有了封号,有的则是到了成年才有封号,还有一些则是规定一个年纪,哪个皇子到了就单独册封哪个。
但是李元吉采取的这种方式,在历史上并不是无迹可寻的。
历史上汉景帝在册封太子的时候,就是采取的这种方式,长子刘荣被册封为太子,其他皇子全部获得了封号,年龄到的,一律离开长安前往封地,年龄不到的则留在宫中,等年纪到了再离开。
汉武帝刘彻就是因此而沾了光,最终取代了刘荣成为了太子。
当然,如果刘荣给力一些的话,如果刘荣的母亲不那么嚣张的话,刘彻那个小屁孩是没一点机会的。
同样的,采取了汉景帝分封的方式,同时李元吉也吸取了其中的教训。
这是李元吉对于册封一事的另一个改变,吸取了历史的教训,也吸取了玄武门的教训。
对于皇子而言,一但被封王,就意味着他们彻底失去了成为太子的机会了,除非太子自己作死,或者熬不过皇帝。
除了地位上的差别以外,另一个就是教育,册封过后,所有皇子的教育都将偏向于个人爱好,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为主,除了政治军事以外。
这些是只有太子才可以染指的东西,而为了保护太子的利益,李元吉更是将事情做到了极致,后宫不得干政,不得干涉储君人选。
这条规定没有被写入唐律,但却写入了皇室律中,也就是皇室的家法,族规,这是个比较奇葩的决定。
不要小看了族规的力量,在这个年代,宗族势力还是比较厉害的,即便到了后世,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。
而一个触犯了族规的人,在这个年代即便被族规处死,也不会遭受刑法上的处置。
当然了,族规也没有那么严厉的,动不动就要人的命,除非是偷人浸猪笼什么的。
不过即便是这样,也足以看出李元吉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了。
而册封太子,其实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,所需要准备的工作依旧是很庞大的。
太子是拥有开府纳士的权力的,同时这也是为日后的登基做准备,在华夏的历史中,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。
开府纳士是否能够招募到贤才,决定了太子登基以后是否可以迅速的掌控朝政,是否可以稳定国家不出现动荡情况。
同时,这也决定了新皇登基以后,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。
东宫,其实就是个小朝廷,一旦登基,东宫的人员就会成为新朝廷的班底,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,指的就是这个,一些老臣固然可以继续留下来,但除去一些极个别的人,以及地位不是特别重要的,大多数老臣的地位都会被逐渐的边缘化。
再一个,辅政大臣才是最危险的,历史证明,辅政大臣有好下场的,真的不多。
而有好下场的,大多数都是能够看清楚自身位置的,不会过于留恋权力的,当皇帝可以单独执政的时候,他们若是顺应潮流的退下来,皇帝自然不会为难他们,但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,又有几个?
说这些好像有些偏题了,但实际上并没有。
东宫的开启,并不意味着只是将太子丢过去就可以了,李元吉这边还要适当的挑选一两个大臣过去辅佐,而这一两个人,则十有八九会是将来的辅政大臣。
毕竟太子年幼,很多事情还没有独自决定的能力,身边也需要人去帮着参谋。
一切的事情,都在不紧不慢的进行着,没什么太大的变化,也没有什么太多的阻力。
科学院那边的研究工作也正在调整,朝着工业以及农业方面倾斜,军工方面依旧没有减小力度,但是短时间内,也不会增加什么力度了。
变化最大的,是朝廷的各个衙门,这些衙门近段时间依旧很是忙碌,但却不是忙着新计划,而是忙着处理之前的问题,将没有完成的计划一步步的去完成,新的项目,几乎没有出现。
时间来到了神元六年的年底,李元吉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九年的时间了,也来到了他执政的第六个年头的末尾。
总结起来,有遗憾,也有满足,整体而言,李元吉对这六年是比较满意的。
而接下来的日子,对于李元吉来说基本上也就等于是混日子了,早就过了冲动兴奋的年纪,现在的大唐,各个地方都在稳步的提升,只要保持着这个方向,即便李元吉什么都不做,也未必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。
只剩下一个月就到了正旦,外面的天空,不停的飘着大雪,瑞雪兆丰年。
虽然天气不太好,但此刻的大唐,却没人因为这糟糕的天气而去懊恼。
当然,工部例外,糟糕的天气,使工地不得不停工,在这样的天气状况下,根本没办法施工。
而赶在入冬之前,经过多方的努力,在投入了五台新的压路机以及十台卡车以后,水泥路终于是修到了同官(铜川)。
可以说在修路方面,现在已经积累了不少的经验,当然,整条道路现在还没有全程贯通,而源头在于渭水上的那座桥,至今尚未完工,这是个最大的问题。
浮桥虽然方便,但却不是长久之计,且影响通航,至于新修的那座大桥,抱歉,到现在为止,桥墩还没有建起来,至于原因,就比较尴尬了,到现在为止,还没找到一个适合在水里建造的混凝土。
这些事情自然不需要李元吉去操心,此刻李元吉正在操心的,是关于东宫的辅政大臣人选问题。
如果可以,李元吉更倾向于多派几个人过去,这样李承光可以成长的更快一些。
但理智告诉他,这是不可能的,绝对不可能的。
朝廷抽不出那么多的人手,且去的人多了,反倒会影响到李承光的发展。
“陛下,关于人选,何不从前些年新入的官员中去挑选一些品性不错的人?再派大臣兼任即可。”房玄龄有些头疼道。
按理说东宫人选最合适的就是李承光的同窗,他们足够熟悉,李承光也知道谁的品性怎么样,这样在辅以其他的人,一个东宫的整体架构就出来了。
时间还有,如果后面觉得不合适,人还可以再换。
但问题在于,李承光的同窗都是小屁孩,一个个的还不过十岁,让一堆孩子去东宫玩过家家吗?
而且还有一个问题,东宫的属官,年龄不能太大,因为按照现在这个情况,李承光登基的话,少说还要等二十年以上,如果现在去个四十岁的,等到登基的时候,他在不在还是一回事呢。
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二十来岁,等到登基的时候刚好四五十岁,年纪什么的刚刚好,即便直接进入内阁,也不会显得太过仓促。
年龄并不能代表什么,但这种事情,年龄还是很重要的。
“属官不急,日后可以让承光自己去选,大臣的话……”李元吉有些犹豫不定,这个问题他很早就想过,也选了几个人出来,但问题还是那个问题,他们不可能全程跟着,只能兼任。
“朕打算让李靖,魏徵,马周三人辅佐。”
“这倒是可以!”房玄龄点了点头。
当李元吉说出这三个名字以后,房玄龄就知道了李元吉的意思。
本来是两个人就可以了,这是文武分家以后的必然性,太子不仅要懂政,还要懂兵,以前文武不分家,去一个精明的大臣就可以了,现在不行了,术业有专攻,一文一武去辅佐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当然,他们不是去教太子怎么玩帝王心术,怎么打仗的。
这些根本不用教,文官教执政,武官教军事。
执政就不用说了,这些年李承光一直都在学习,这个军事,指的是站在国家层面,如果需要发动一场战争的话,需要怎么去考虑,需要怎么去应对,站在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去考虑,这场战争到底要不要打,值不值得打?
能否合理的做出一场战争的决定,这是很重要的,至于仗怎么打,那是前线将军的问题,跟皇帝没什么关系,总不能去御驾亲征吧?就算御驾亲征,皇帝也是起个振奋士气的作用,又不会亲自上阵杀敌,不会亲自去指挥作战。
但是派魏徵这个谏臣过去,这就比较有意思了。
魏徵的吹风机在李元吉这里并没有起到什么太大的效果,或许是不忍看到魏徵就这么消沉下去,所以李元吉给他找了个能够施展他抱负的地方。
相比较于李元吉而言,去训一下李承光还是比较不错的,首先,李承光没有李元吉的那种气势,他做事也不会考虑的那么周全,总而言之,对于魏徵来说,就是有机可乘,能够扩大他名声的好去处。
而对于李承光来说,这三个人过去,也是好事一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