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七七章:改变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唐朝最佳闲王最新章节!
魏徵的话还是让人明白了过来。
什么工业化农业化商业化的,统统都是扯淡,扯淡……
他们最关心的问题,是皇帝招收的那十九个学生!
他们到底是干啥的?皇帝对此又有什么想法?重要的是,皇帝有时间去教导学生吗?
额……
时间好像还真的有,毕竟李元吉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是清闲,虽然远没有达到他最初的预期,但每个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这个国家竟然没有衰退,反而蒸蒸日上,一切事情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,这个就让人比较震惊了。
“陛下此次对招收学生一事显的尤为重要,甚至到目前为止,知道内情的人数,怕是也不超过五十人。”马周想了想,这事自己并不知道,或者说是听闻了消息,但皇上却没有告诉自己的打算。
而以马周对于皇帝的了解,这其中必然有着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所在。
但是这些不寻常在哪里?他却不清楚。
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皇上不会胡来,也还没到胡来的年纪,加上后续跟魏徵所说的那些话,以及联想到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,不由的联想到了一种可能。
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很大,继续说道:“陛下着重提出了工业化这件事情,而且又是在魏相进谏的时候,这是不是说明陛下此次招收的这十九人是跟工业化有关系的?
或者说,我们可以想的更深入一些,工业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,在这方面其实陛下也没必要自己去干,吩咐一声,我等便可以将事情做好。
而火药的发明,火药的改进,投弹车,火箭炮,这些都是陛下发明的,而截至目前为止,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并不多,而所有了解内幕的人,我等都没有机会见到。
除此之外,我还听说陛下打算将军校中的那些地方学生独自成军,而招收的这批学生,会不会跟此事有关系?”
马周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猜测,但是这个猜测,却很快的得到了程知节的认同。
“是有这么回事,之前陛下曾对老夫提起过,今年招收新兵的时候,要挑选出一些脑袋灵活,有一定文化,学习能力快的新兵,人数暂定为两千人,之后便将这些人安排到各个地方进行服役。”程知节点了点头,直接说道。
这并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,所以也不存在什么保密不保密的问题。
“按照陛下的用人思路,这两千人怕是会被淘汰掉一半,甚至更多。而再往后的话,便是由军校中那一百多学员充当指挥官,从而撑起这支新军。独立成军,如此高的选拔要求,以及后续的种种安排,再加上这十九个学生,若真与此有关的话……”房玄龄轻轻点了点头,事实基本已经可以看到了。
虽然军校是李靖在负责,李靖也不是内阁成员,但房玄龄对于军校的事情也是有些了解的。
他知道那一百多地方生是单独训练的,科目什么的也与军队来的军官不同,重要的是,皇上每五天就会去军校给他们上一次课。
现在再加上这兵员的要求,甚至不用去多想,四年之后,或者说三年之后,那时候等新式的步枪研究成功以后,军校的学生毕业之后,这支分布在外的军队也早已锻炼的差不多了。
然后接下来,他们只需要一到两年的磨合,或者找个地方打上一仗,规模并不需要太大,重要的混经验,搞磨合。
然后这支军队必然会成为精锐中的精锐,如果这十九人搞的是跟军事有关的话,那么这支部队将来也很有可能是一支试验性的部队。
也就是说,它将会成为未来唐军的发展风向标,这么搞其实也没什么坏处。
更重要的是,这是军队,军队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,如果是这样的话,他们无权插手,也没有胆子去插手。
当然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他们的担忧将会是毫无意义的。
技术型人才,混的再好也不过是科学院的负责人,而科学院本就不受他们掌控。
加上那里多为技术人员,搞的也是技术类的研究,跟政治沾不上一毛钱的关系,一个外人想要进去,将会很难,同样的,里面的人想要出来,也同样很难。
只是,所有人都会错了李元吉的意思。
或者说,他们只猜对了一部分。
化学类的人才,才是一个时代最高端的人才之一。
因为他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,农业方面,能够大幅提高土地肥力的复合肥料,这就需要化学人才去完成。
商业中运用的就更广了,所有你能够想到的行业,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。
而军事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,他们不仅可以改良火药的威力,还可以通过研究去发现,去改变钢铁的质量,用这些质量更好的钢铁,去制造更厉害的装备。
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,所以才觉得化学是这么的重要,重要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。
但是在后世,则是因为什么都有,所以才让人觉得化学好像并不重要,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,可如果能够静下心深入进去了解的话,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,化学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行业,甚至包括了纺织这种行业。
只是在取得真正的成就之前,李元吉并没有计划将这件事情纰漏出去。
从另一个层面来说,李元吉招收的这些学生,才是未来大唐的重中之重,他的级别甚至超越了科学院。
因为科学院属于科研机构,这些人虽然也是一样的,可他们的主攻方向却是各种材料,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,科学院所能取得成就的多少,要看这些材料的质量如何了。
虽然这次的会议让这些内阁成员们没有准确的猜到李元吉的心思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。
比如说,李元吉的警告,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虽然这个意识并不是特别的深彻,但在这次的会议过后,这些内阁成员们却改变了原先的想法,逐渐的将精力从农业,转变为了工业。
不管其核心思想到底对不对,至少这种做法是有益于工业化推进的。
而接下来所直接带来的影响,就是内阁很快便拿出了一个精准的方案来。
……
距离内阁成员刚刚开完小会不到四天的时间,便到了下一次内阁会议召开的日子。
而在短短的四天时间内,十几位内阁成员便拿出了一个大体的方案。
而在制作这个方案的时候,他们这才意识到,其实李元吉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布局了,只是当时并没有人看出这是在布局,而是在单纯的以为是朝廷有了其他的收入,所以想给百姓减负。
“陛下,最近这段时间臣等讨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些问题,其中发现了一些制度性的困难,所以对其进行了一些总结,并且拿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。”虽然房玄龄不再兼任吏部尚书这个职位,但在内阁的地位也依旧没有改变。
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李元吉没有这个想法,否则的话,取而代之的,必然是萧瑀。
而萧瑀对于这些也并不在意,他是属于那种你给了我就干好他,你不给我也不会去抢的人,这种性格让很多人都喜欢,但也让很多人都讨厌。
“首先,发展工业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和技术,现在商人们更多的还是甘愿于零售贩卖,思想还未彻底的转变过来,加上投入资金太大,又没有技术,所以这也限制了工业化推进的进程。
对此,内阁一致认为,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钱庄适当的降低放贷利率,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贷款,然后便是科学院开放部分技术,使民间可以得到这些技术,用于发展工业,发展经济。
而在此之前,科学院的模式往往是以技术入股,但对于那些百姓创办的作坊而言,基本上规模太小,技术入股也不太现实,所以臣等觉得,倒不妨让百姓付出一笔费用,从而得到科学院的技术授权,如此一来,科学院也算是多了一个收入的渠道,也可以减轻一些朝廷的财政压力。
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有可能会导致耕种劳力的不足,不过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并不会特别的明显,但是十年后,二十年后,或许只需要个几年的时间,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,所以,臣等建议,必要的时候,可以适当的提高粮食保护价格,以确保有足够的人继续保持耕种,而避免大唐因为这个原因而陷入粮荒!”
李元吉轻轻的点了点头,心中却是微微有些高兴,这些死脑筋们,终于开始想要动一动脑子了。
房玄龄所说的这些方法兵部先进,也并没有什么新意,但却是最直接,最有效的方法。
当然,苦于经验问题,他们的这个政策甚至还不够大胆,所以在李元吉这个后世人面前,只能说是中规中矩。
但是中规中矩也比以前不知道思考要好很多,至少,他们已经在改变了,不是吗?
魏徵的话还是让人明白了过来。
什么工业化农业化商业化的,统统都是扯淡,扯淡……
他们最关心的问题,是皇帝招收的那十九个学生!
他们到底是干啥的?皇帝对此又有什么想法?重要的是,皇帝有时间去教导学生吗?
额……
时间好像还真的有,毕竟李元吉的日子过的也还算是清闲,虽然远没有达到他最初的预期,但每个月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。
而在这种情况下,这个国家竟然没有衰退,反而蒸蒸日上,一切事情都是那么的井井有条,这个就让人比较震惊了。
“陛下此次对招收学生一事显的尤为重要,甚至到目前为止,知道内情的人数,怕是也不超过五十人。”马周想了想,这事自己并不知道,或者说是听闻了消息,但皇上却没有告诉自己的打算。
而以马周对于皇帝的了解,这其中必然有着一些不寻常的地方所在。
但是这些不寻常在哪里?他却不清楚。
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,皇上不会胡来,也还没到胡来的年纪,加上后续跟魏徵所说的那些话,以及联想到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,不由的联想到了一种可能。
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几率很大,继续说道:“陛下着重提出了工业化这件事情,而且又是在魏相进谏的时候,这是不是说明陛下此次招收的这十九人是跟工业化有关系的?
或者说,我们可以想的更深入一些,工业化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,在这方面其实陛下也没必要自己去干,吩咐一声,我等便可以将事情做好。
而火药的发明,火药的改进,投弹车,火箭炮,这些都是陛下发明的,而截至目前为止,真正了解内幕的人并不多,而所有了解内幕的人,我等都没有机会见到。
除此之外,我还听说陛下打算将军校中的那些地方学生独自成军,而招收的这批学生,会不会跟此事有关系?”
马周的话仅仅只是一个猜测,但是这个猜测,却很快的得到了程知节的认同。
“是有这么回事,之前陛下曾对老夫提起过,今年招收新兵的时候,要挑选出一些脑袋灵活,有一定文化,学习能力快的新兵,人数暂定为两千人,之后便将这些人安排到各个地方进行服役。”程知节点了点头,直接说道。
这并不是什么机密的事情,所以也不存在什么保密不保密的问题。
“按照陛下的用人思路,这两千人怕是会被淘汰掉一半,甚至更多。而再往后的话,便是由军校中那一百多学员充当指挥官,从而撑起这支新军。独立成军,如此高的选拔要求,以及后续的种种安排,再加上这十九个学生,若真与此有关的话……”房玄龄轻轻点了点头,事实基本已经可以看到了。
虽然军校是李靖在负责,李靖也不是内阁成员,但房玄龄对于军校的事情也是有些了解的。
他知道那一百多地方生是单独训练的,科目什么的也与军队来的军官不同,重要的是,皇上每五天就会去军校给他们上一次课。
现在再加上这兵员的要求,甚至不用去多想,四年之后,或者说三年之后,那时候等新式的步枪研究成功以后,军校的学生毕业之后,这支分布在外的军队也早已锻炼的差不多了。
然后接下来,他们只需要一到两年的磨合,或者找个地方打上一仗,规模并不需要太大,重要的混经验,搞磨合。
然后这支军队必然会成为精锐中的精锐,如果这十九人搞的是跟军事有关的话,那么这支部队将来也很有可能是一支试验性的部队。
也就是说,它将会成为未来唐军的发展风向标,这么搞其实也没什么坏处。
更重要的是,这是军队,军队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,如果是这样的话,他们无权插手,也没有胆子去插手。
当然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他们的担忧将会是毫无意义的。
技术型人才,混的再好也不过是科学院的负责人,而科学院本就不受他们掌控。
加上那里多为技术人员,搞的也是技术类的研究,跟政治沾不上一毛钱的关系,一个外人想要进去,将会很难,同样的,里面的人想要出来,也同样很难。
只是,所有人都会错了李元吉的意思。
或者说,他们只猜对了一部分。
化学类的人才,才是一个时代最高端的人才之一。
因为他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,农业方面,能够大幅提高土地肥力的复合肥料,这就需要化学人才去完成。
商业中运用的就更广了,所有你能够想到的行业,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。
而军事方面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,他们不仅可以改良火药的威力,还可以通过研究去发现,去改变钢铁的质量,用这些质量更好的钢铁,去制造更厉害的装备。
因为现在什么都没有,所以才觉得化学是这么的重要,重要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。
但是在后世,则是因为什么都有,所以才让人觉得化学好像并不重要,至少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,可如果能够静下心深入进去了解的话,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,化学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行业,甚至包括了纺织这种行业。
只是在取得真正的成就之前,李元吉并没有计划将这件事情纰漏出去。
从另一个层面来说,李元吉招收的这些学生,才是未来大唐的重中之重,他的级别甚至超越了科学院。
因为科学院属于科研机构,这些人虽然也是一样的,可他们的主攻方向却是各种材料,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,科学院所能取得成就的多少,要看这些材料的质量如何了。
虽然这次的会议让这些内阁成员们没有准确的猜到李元吉的心思,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好处。
比如说,李元吉的警告,使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。
虽然这个意识并不是特别的深彻,但在这次的会议过后,这些内阁成员们却改变了原先的想法,逐渐的将精力从农业,转变为了工业。
不管其核心思想到底对不对,至少这种做法是有益于工业化推进的。
而接下来所直接带来的影响,就是内阁很快便拿出了一个精准的方案来。
……
距离内阁成员刚刚开完小会不到四天的时间,便到了下一次内阁会议召开的日子。
而在短短的四天时间内,十几位内阁成员便拿出了一个大体的方案。
而在制作这个方案的时候,他们这才意识到,其实李元吉早在几年之前就已经在布局了,只是当时并没有人看出这是在布局,而是在单纯的以为是朝廷有了其他的收入,所以想给百姓减负。
“陛下,最近这段时间臣等讨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的一些问题,其中发现了一些制度性的困难,所以对其进行了一些总结,并且拿出了一些初步的意见。”虽然房玄龄不再兼任吏部尚书这个职位,但在内阁的地位也依旧没有改变。
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李元吉没有这个想法,否则的话,取而代之的,必然是萧瑀。
而萧瑀对于这些也并不在意,他是属于那种你给了我就干好他,你不给我也不会去抢的人,这种性格让很多人都喜欢,但也让很多人都讨厌。
“首先,发展工业化最大的难点在于资金和技术,现在商人们更多的还是甘愿于零售贩卖,思想还未彻底的转变过来,加上投入资金太大,又没有技术,所以这也限制了工业化推进的进程。
对此,内阁一致认为,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便是钱庄适当的降低放贷利率,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贷款,然后便是科学院开放部分技术,使民间可以得到这些技术,用于发展工业,发展经济。
而在此之前,科学院的模式往往是以技术入股,但对于那些百姓创办的作坊而言,基本上规模太小,技术入股也不太现实,所以臣等觉得,倒不妨让百姓付出一笔费用,从而得到科学院的技术授权,如此一来,科学院也算是多了一个收入的渠道,也可以减轻一些朝廷的财政压力。
而另一个方面则是大力推进工业化有可能会导致耕种劳力的不足,不过这个问题在短期内并不会特别的明显,但是十年后,二十年后,或许只需要个几年的时间,这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,所以,臣等建议,必要的时候,可以适当的提高粮食保护价格,以确保有足够的人继续保持耕种,而避免大唐因为这个原因而陷入粮荒!”
李元吉轻轻的点了点头,心中却是微微有些高兴,这些死脑筋们,终于开始想要动一动脑子了。
房玄龄所说的这些方法兵部先进,也并没有什么新意,但却是最直接,最有效的方法。
当然,苦于经验问题,他们的这个政策甚至还不够大胆,所以在李元吉这个后世人面前,只能说是中规中矩。
但是中规中矩也比以前不知道思考要好很多,至少,他们已经在改变了,不是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