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五七章 解读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残明最新章节!
张煌言入城之后,寻了一间客栈住下,向小二要了些饭食用过,仍在回味那篇讨虏檄文。
他今年刚好三十岁,崇祯十五年考中的举人,虽然是文举,却以“慷慨而知兵事”闻名,算得上文武双全的儒将,博洛率大军南下后,他在浙东四明山一带长期领导抗清义师,对各种檄文见得多了,自己还亲手写过两篇,对其中的高下优劣,以及隐含的政治潜台词都有非常敏锐的嗅觉。
和常见的檄文相比,汪克凡发布的这篇《讨虏檄文》更加深刻,兼顾的受众面也更广,除了最重要的士绅地主和读书人之外,对普通百姓和敌占区的士农工商兵都有明确的政策引导,争取民心的力度就大了许多……檄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争取民心,军心,这篇檄文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细化,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利益考虑,就比空泛的号召更加有力。
在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,江南地区就像一处安稳的避风港,没有太大的战争和灾祸,无论士农工商兵,大家的日子都还过得去,清军南下之后,大部分人都不愿拼上身家性命去反抗,一起向满清投降……那个时候,抗清是少数人的事,士农工商兵的主体阶层都选择了投降,士绅地主以钱谦益等人为代表,军队以江南四镇和左良玉余部为代表,商人阶层以徽商、淮商和郑芝龙的海商集团为代表,普通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更是一盘散沙,只有少数明王朝的死忠仍在坚持抗清。所以一步步丢掉了南直隶,丢掉了浙江。丢掉了福建和江西。从弘光帝到潞王朱常淓、从福建的隆武帝到浙东的鲁王朱以海等等,这些明王朝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都相继被清军消灭或者击败。
江南地区投降之后。换来的却是满清的种种暴政,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。江南的士绅地主在明朝占惯了便宜,在清朝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,几十万明军甘做满清的走狗,但是骨头只有那么几块,像田雄那样得到重用的绿营将领只是个别现象,商人集团中,除了徽商抢下了盐政这块肥肉,大多数商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。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处境更加悲惨,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。
多尔衮在江南地区推行各种暴政,虽然有错判形势的原因,但也是为了服从整体的战略需要。那个时候清军刚刚入关,北方各省都被打烂了,恢复生产要好几年的时间,清廷占领的地盘虽然很大,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,为了进一步占领整个中国。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,清廷撕下伪善的怀柔面具,对江南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经济剥削……在明王朝时期,江南地区出身的文官最多。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,在他们的拼命维护下,大明虽然亡国了。江南却依旧歌舞升平,富得流油。就像猪养得太肥连哼哼都懒得哼哼,正好送到多尔衮的刀下。宰掉这口大肥猪后。清廷才有能力对南方各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,让十多万八旗兵都领上了铁杆庄稼,恢复京畿、直隶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的社会秩序,在关内站稳了脚跟。
说到底,清廷的战略其实还是以战养战,中国这么大,他们一口吞不掉,每打下一块地方都要连骨头渣子都嚼碎了才能罢休。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和军阀们一开始对满清抱有幻想,以为投降归顺就能保住他们的富贵安逸,就像强盗闯进了家门,赶紧好酒好肉招待,以为能躲过一劫,但是多尔衮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小算盘得逞,你不造反我逼着你造反,一个剃发令下来,清廷在江南地区屠杀了上千万汉人,抢走了无数的财富,然后开始远远高过明王朝时期的残酷剥削(在顺治前期,清廷对江南一直课以重税,这个是有史料支持的,不多引用了)。
士绅地主开始反抗,比如钱谦益辞官后一直暗中联络抗清;军阀开始反抗,比如金声桓,比如历史上的李成栋,还有郑芝龙投降后的郑家余部,直接举起大旗和清军作战;普通百姓开始反抗,比如各地的抗清义师,虽然屡屡被清军剿灭,却又屡屡揭竿而起,郑成功和鲁王政权正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,才能在东南地区一直坚持抗清,直到康熙年间。
在历史上,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,但在这个时空里,楚军横空出世,终于促成了宁镇会战的辉煌胜利。军民是胜利之本,除了楚军英勇善战之外,江南各省百姓的支持,也是楚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。
“倘有抱道君子,痛鞑虏之横行江南,赫然奋怒以卫中华者,本国公礼之幕府,待以宾师。倘有仗义仁人,捐银助饷者,千金以内,给予实收部照,千金以上,专摺奏请优叙。倘有久陷清虏军中,以城来降者,本国公收之帐下,奏受官爵。倘有被胁经年,临阵弃械,徒手归诚者,一概免死,资遣回藉……若尔披胁之人,甘心从逆,抗拒天诛,大兵一到,玉石俱焚,亦不能更为分别也……”
很厉害!让读书人捍卫名教(名教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),抢占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,对普通百姓又提出“匹夫有责”的口号,同时又号称要“遣兵北逐清虏,拯生民于涂炭,复中华之威仪”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号召力,看到这篇檄文后,江南各地必将云起响应,各方人才纷纷加入楚军阵营,绿营兵却会失去斗志,成建制的向楚军投降,除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州府外,其他地方多半会传檄而下,汪克凡兵不血刃,就能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光是文章做得好还罢了,关键是时间点抓的好,江南各地这几年苦于满清的种种暴政,抗清意愿非常强烈,楚军又打赢了宁镇会战,腰杆正是最硬的时候,百姓们当然一呼百应……如果单论做文章的本事,鲁王朝廷里也能找出几个笔杆子,却写不出这样有力的檄文,原因很简单,鲁王政权的实力不够,还没有摆脱灭亡的危险,说什么解民于倒悬的话,连自己也不敢信。
在檄文的最后一段,是展望抗清斗争的前景,除了“胡虏无百年之运”这种振奋人心的空话之外,还对满清的国力、军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……和三百年前历经百战,完全是靠自然淘汰成长起来的蒙元相比,清军的军队的建制和规模、兵员素质、将领的能力,武器装备,实际的战斗力等等都差了一大截,檄文中有数据化的对比分析,总而言之一句话,八旗兵天下无敌,是笼罩在汉人心头的一朵乌云,这个神话在宁镇会战中被彻底打破,必将极大地鼓舞军心民心,最终把满清逐出关外……
这篇檄文很长,通篇将近一千字,如果不再进行深入解读,只做简单的推断的话,鲁王政权的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挤压,但是张煌言反复回味,又觉得其中另有玄机。
这篇檄文,是汪克凡用隆武朝梁国公,东征提督的名义发布的,对浙江和福建的战事都有提及,对具体的军政措施也有说明,其中几条更是暗藏锋芒,隐有所指。张煌言隐隐感觉到,汪克凡打赢宁镇会战后,已经把目光投向整个江南,对浙江和福建的军政事务都要进行整合……通篇檄文中,一直没有明确提到鲁王政权,只以满清为生死大敌,这并不像无意中的疏忽,更像是有意的回避。
当然,回避并不代表着善意。
但最起码,他没有什么敌意,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。
鲁王政权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,除了直接掌握的军队外,还有很多抗清义师也都打着鲁王的旗号,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福建各地……换个旗号是很简单的,汪克凡只要在檄文里提一句,这些抗清义师就可能转换门庭,但他偏偏选择了回避。
夹缝中求生存是最难的,张煌言不敢抱有太多的幻想,必须考虑到最坏的可能。
只要是争雄天下的人,该下手的时候就不会心慈手软,比如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,也是先统一南方后才大举北伐,按照一般的判断,隆武朝廷收复江南后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鲁王政权,张名振等人急于让鲁王朱以海称帝,也是为了应对这个危机,只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和张名振、张煌言政见不合,或者说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乱了阵脚,出昏招了。
“难道说,汪克凡还有什么阴谋?又或者……他对隆武帝朱聿键有不臣之心?”张煌言把各种可能性都想了一遍,还是难以理清江南各股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,唯一能够确定的是,汪克凡如果对隆武朝廷忠心耿耿,鲁王政权就死定了。(未完待续。。)
张煌言入城之后,寻了一间客栈住下,向小二要了些饭食用过,仍在回味那篇讨虏檄文。
他今年刚好三十岁,崇祯十五年考中的举人,虽然是文举,却以“慷慨而知兵事”闻名,算得上文武双全的儒将,博洛率大军南下后,他在浙东四明山一带长期领导抗清义师,对各种檄文见得多了,自己还亲手写过两篇,对其中的高下优劣,以及隐含的政治潜台词都有非常敏锐的嗅觉。
和常见的檄文相比,汪克凡发布的这篇《讨虏檄文》更加深刻,兼顾的受众面也更广,除了最重要的士绅地主和读书人之外,对普通百姓和敌占区的士农工商兵都有明确的政策引导,争取民心的力度就大了许多……檄文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争取民心,军心,这篇檄文把社会的各个阶层进行了细化,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的利益考虑,就比空泛的号召更加有力。
在风雨飘摇的崇祯年间,江南地区就像一处安稳的避风港,没有太大的战争和灾祸,无论士农工商兵,大家的日子都还过得去,清军南下之后,大部分人都不愿拼上身家性命去反抗,一起向满清投降……那个时候,抗清是少数人的事,士农工商兵的主体阶层都选择了投降,士绅地主以钱谦益等人为代表,军队以江南四镇和左良玉余部为代表,商人阶层以徽商、淮商和郑芝龙的海商集团为代表,普通农民和城市手工业者更是一盘散沙,只有少数明王朝的死忠仍在坚持抗清。所以一步步丢掉了南直隶,丢掉了浙江。丢掉了福建和江西。从弘光帝到潞王朱常淓、从福建的隆武帝到浙东的鲁王朱以海等等,这些明王朝残余势力建立的政权都相继被清军消灭或者击败。
江南地区投降之后。换来的却是满清的种种暴政,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。江南的士绅地主在明朝占惯了便宜,在清朝却要承受沉重的赋税,几十万明军甘做满清的走狗,但是骨头只有那么几块,像田雄那样得到重用的绿营将领只是个别现象,商人集团中,除了徽商抢下了盐政这块肥肉,大多数商贾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。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处境更加悲惨,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。
多尔衮在江南地区推行各种暴政,虽然有错判形势的原因,但也是为了服从整体的战略需要。那个时候清军刚刚入关,北方各省都被打烂了,恢复生产要好几年的时间,清廷占领的地盘虽然很大,却没有捞到多少好处,为了进一步占领整个中国。为了支撑庞大的军费,清廷撕下伪善的怀柔面具,对江南地区进行疯狂的掠夺和经济剥削……在明王朝时期,江南地区出身的文官最多。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,在他们的拼命维护下,大明虽然亡国了。江南却依旧歌舞升平,富得流油。就像猪养得太肥连哼哼都懒得哼哼,正好送到多尔衮的刀下。宰掉这口大肥猪后。清廷才有能力对南方各省发起一波又一波的进攻,让十多万八旗兵都领上了铁杆庄稼,恢复京畿、直隶、山东、河南等地的社会秩序,在关内站稳了脚跟。
说到底,清廷的战略其实还是以战养战,中国这么大,他们一口吞不掉,每打下一块地方都要连骨头渣子都嚼碎了才能罢休。江南地区的士绅地主和军阀们一开始对满清抱有幻想,以为投降归顺就能保住他们的富贵安逸,就像强盗闯进了家门,赶紧好酒好肉招待,以为能躲过一劫,但是多尔衮又怎么能让他们的小算盘得逞,你不造反我逼着你造反,一个剃发令下来,清廷在江南地区屠杀了上千万汉人,抢走了无数的财富,然后开始远远高过明王朝时期的残酷剥削(在顺治前期,清廷对江南一直课以重税,这个是有史料支持的,不多引用了)。
士绅地主开始反抗,比如钱谦益辞官后一直暗中联络抗清;军阀开始反抗,比如金声桓,比如历史上的李成栋,还有郑芝龙投降后的郑家余部,直接举起大旗和清军作战;普通百姓开始反抗,比如各地的抗清义师,虽然屡屡被清军剿灭,却又屡屡揭竿而起,郑成功和鲁王政权正是由于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,才能在东南地区一直坚持抗清,直到康熙年间。
在历史上,江南地区的抗清斗争最终还是失败了,但在这个时空里,楚军横空出世,终于促成了宁镇会战的辉煌胜利。军民是胜利之本,除了楚军英勇善战之外,江南各省百姓的支持,也是楚军能够取胜的重要原因。
“倘有抱道君子,痛鞑虏之横行江南,赫然奋怒以卫中华者,本国公礼之幕府,待以宾师。倘有仗义仁人,捐银助饷者,千金以内,给予实收部照,千金以上,专摺奏请优叙。倘有久陷清虏军中,以城来降者,本国公收之帐下,奏受官爵。倘有被胁经年,临阵弃械,徒手归诚者,一概免死,资遣回藉……若尔披胁之人,甘心从逆,抗拒天诛,大兵一到,玉石俱焚,亦不能更为分别也……”
很厉害!让读书人捍卫名教(名教就是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),抢占大义名分上的制高点,对普通百姓又提出“匹夫有责”的口号,同时又号称要“遣兵北逐清虏,拯生民于涂炭,复中华之威仪”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号召力,看到这篇檄文后,江南各地必将云起响应,各方人才纷纷加入楚军阵营,绿营兵却会失去斗志,成建制的向楚军投降,除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州府外,其他地方多半会传檄而下,汪克凡兵不血刃,就能占领江南的大部分地区。
光是文章做得好还罢了,关键是时间点抓的好,江南各地这几年苦于满清的种种暴政,抗清意愿非常强烈,楚军又打赢了宁镇会战,腰杆正是最硬的时候,百姓们当然一呼百应……如果单论做文章的本事,鲁王朝廷里也能找出几个笔杆子,却写不出这样有力的檄文,原因很简单,鲁王政权的实力不够,还没有摆脱灭亡的危险,说什么解民于倒悬的话,连自己也不敢信。
在檄文的最后一段,是展望抗清斗争的前景,除了“胡虏无百年之运”这种振奋人心的空话之外,还对满清的国力、军力进行了细致的分析……和三百年前历经百战,完全是靠自然淘汰成长起来的蒙元相比,清军的军队的建制和规模、兵员素质、将领的能力,武器装备,实际的战斗力等等都差了一大截,檄文中有数据化的对比分析,总而言之一句话,八旗兵天下无敌,是笼罩在汉人心头的一朵乌云,这个神话在宁镇会战中被彻底打破,必将极大地鼓舞军心民心,最终把满清逐出关外……
这篇檄文很长,通篇将近一千字,如果不再进行深入解读,只做简单的推断的话,鲁王政权的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挤压,但是张煌言反复回味,又觉得其中另有玄机。
这篇檄文,是汪克凡用隆武朝梁国公,东征提督的名义发布的,对浙江和福建的战事都有提及,对具体的军政措施也有说明,其中几条更是暗藏锋芒,隐有所指。张煌言隐隐感觉到,汪克凡打赢宁镇会战后,已经把目光投向整个江南,对浙江和福建的军政事务都要进行整合……通篇檄文中,一直没有明确提到鲁王政权,只以满清为生死大敌,这并不像无意中的疏忽,更像是有意的回避。
当然,回避并不代表着善意。
但最起码,他没有什么敌意,或者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敌意。
鲁王政权在东南地区的影响力还是不小的,除了直接掌握的军队外,还有很多抗清义师也都打着鲁王的旗号,分布在浙江、江苏、福建各地……换个旗号是很简单的,汪克凡只要在檄文里提一句,这些抗清义师就可能转换门庭,但他偏偏选择了回避。
夹缝中求生存是最难的,张煌言不敢抱有太多的幻想,必须考虑到最坏的可能。
只要是争雄天下的人,该下手的时候就不会心慈手软,比如当年的明太祖朱元璋,也是先统一南方后才大举北伐,按照一般的判断,隆武朝廷收复江南后,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鲁王政权,张名振等人急于让鲁王朱以海称帝,也是为了应对这个危机,只是在具体的方法上和张名振、张煌言政见不合,或者说他们在巨大的压力下乱了阵脚,出昏招了。
“难道说,汪克凡还有什么阴谋?又或者……他对隆武帝朱聿键有不臣之心?”张煌言把各种可能性都想了一遍,还是难以理清江南各股势力之间的复杂关系,唯一能够确定的是,汪克凡如果对隆武朝廷忠心耿耿,鲁王政权就死定了。(未完待续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