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 茶法之辨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唐枭、乘龙佳婿、长宁帝军、盛唐风华、银狐、逆鳞、续南明、大明1617
周易小说网 www.zhuoyj.com,最快更新一世富贵最新章节!
小黄门上来换了茶,赵祯道:“年前贡茶,知太平州余靖随茶上《茶论》,极言邕州新茶的好处。说是岭南燠热,若是泡上一杯浓茶,则神清气爽,燥热尽消。而且新茶泡起来简便,制作起来也省工省力,不是以前的下等散茶可比。”
张士逊道:“邕州的茶我也喝过,味道倒也还过得去。不过都是散菜,运起来费人费力,价钱不菲。现在团茶都经常在茶场积压成山,鼠啮虫咬,散茶那还得了?”
赵祯道:“宫尹有所不知,邕州也有如同团茶的饼茶,极耐储存,经年不坏。那里跟大理吐蕃等地贸易,以茶易马,都是用饼茶,极为方便。”
张士逊是当年赵祯为皇太子时的东宫旧臣,情份非是别人可比,为了表示亲近,赵祯一直用当年的旧称。这也是为什么有首相吕夷简坐在这里,张士逊还是屡屡抢着说话,别人也不感觉异常的原因,也是让吕夷简嘴上不说,心里感觉到不舒服的原因。
听赵祯一直在讲邕州茶的好处,张士逊哪里还不知道他的意思?徐平之所以一直不同意直接改成天圣元年的茶法,所凭的倚仗就是邕州茶法的成功。不然他一个年经轻轻的盐铁副使,哪里能够顶得住这么多宰执大臣的压力?
少年天子少年臣,赵祯越是支持徐平,就越是引起这些老臣的反感。现在朝廷的诸般制度,都是在他们手里定下来,早已熟悉无比,政事处理起来也感觉轻松。如果大规模地改弦更张,都白发苍苍的人了又去熟悉新制度,麻烦而又别扭。这且不说,要改就说明以前的制度有缺陷,本身就是对这几位老臣执政成绩的否定。
而深层次的原因,则是自太祖建国到太宗完成天下一统,再到对契丹几次战败,整个国家就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。朝廷虽然标榜儒家治国,实际上执政思想却是道家的清静无为,到真宗时期达到顶峰,中外都崇尚不生事,安守旧制,循规蹈矩。
政治是有惯性的,如今赵祯甫一亲政,就要改这个改那个,执政大臣不适应,出于本能就要反对。其他少壮派还只是说说,耍耍嘴皮子而已,徐平这里却是要动真格的,钱法要改,茶法也要改,还要改得跟以前都不一样,哪个会给他好脸色!
见张士逊一下憋住,想来是不知道徐平还在邕州制了大茶砖,专门向大理和吐蕃一带贩卖,并且获利不菲,吕夷简接过话头。
“邕州地处岭南,地理天候与中原都大有不同,茶法自然也有别。今日殿中议事,本就要对现在的东南茶法有所议论,革除时弊。且放下邕州那里,说说两淮茶场吧。”
赵祯点头道:“好,便议茶法。”
徐平刚回到座位上坐下,听见说起茶法,正在自己管下,忙凝神要站起说明。
却听吕夷简道:“自先帝在时,丁谓支持林特改茶法,结果旧弊未去,新弊又生。不数年间,内外怨声载道,商贾不通,官场中陈茶堆积如山,园户衣食不继,难以求生!”
说到这里,吕夷简似无意地看了坐在一起的寇瑊和徐平一眼。
徐平心中一凛,当年丁谓是三司使,林特是盐铁副使,吕夷简这是意有所指啊!
不等徐平说话,吕夷简道:“天圣元年,因为茶法难以为继,圣旨诏微臣与张相公相度利害,设制置司改茶法并盐矾诸税。李咨当时为三司使,主持此事,改茶法的原‘三说法’为‘现钱法’,又在东南茶场行‘贴射法’。一年之间,所省及增收钱数至六百五十余万贯,边境粮草储存,行新茶之前有的州县不足一年之用,新法行后一般州县储存也够四年之数,少的也能支持两年多,效果斐然!”
吕夷简此话一出,崇政殿里一时鸦雀无声。
当年支持新茶法的人,有两位宰相,还有枢密副使李咨。至于其他的人,参知政事章得象是吕夷简的人,御史中丞韩亿和知谏院孙祖德两人是来旁听的,不过是为了安慰台谏言官被废后一事打击的心灵,来听了也免得新法定下之后他们又说三说四。
至于枢密使王曾与茶法一直无关,参知政事蔡齐虽然也当过三司使,任上却没有赶上茶法改革,算是无关的人。
天圣三年废掉李咨茶法的人,孙奭极受赵祯信任,但已经故去,另一位就是现在被贬在外的夏竦,连吕夷简现在都不想招惹他。
除了这两人外,支持“三说法”地位最高的大臣就是寇瑊了。
当年李咨改茶法,确确实实是因为林特茶法有诸多弊端。问题是李咨茶法也不是完美无缺,两三年之后一样也是乱象横生。因为支出铜钱太多,京城里的府库空虚,而茶场行了“贴射法”,好茶全归了商人,剩下没人要的官府兜底,白白贴钱,到了天圣三年废李咨茶法那一样也是不得不改。
吕夷简是只拣头一年得利最多的时候说,后面赔钱的时候就略过了。
可现在殿里的诸位,虽然心知肚明,又有谁能站起来反驳吕夷简?
赵祯坐在上面,看着下面的情形有些尴尬。他是支持试试徐平的想法的,可如果没有一个宰执大臣站出来,自己如何开口?赵祯还没有那份魄力。
“天圣元年茶法,确实是得利可观,成效显著。不过,据我所知,之所以有如此可观的成效,不全是因为茶法的功劳,更多的是因为旧交引贴纳实钱,以及各种交引的打折兑换。等旧交引兑换完毕,第二年得利便就剧降,两三年后就无利可图了。”
王曾面色和善,看着吕夷简缓缓说道。
吕夷简听了这番话,猛地转头看着王曾,却没想到是自己这位老上司开了反驳自己的头。虽然同龄,王曾的资历却比吕夷简老,此时为枢密使,虽然按说是比宰相低一头,但王曾是以使相执掌枢密院,身上还带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呢,地位也低不到哪里去。
见吕夷简看着自己,王曾面上神色不变,对他点点头道:“坦夫,今日议论茶法关系重大,利弊务必都要讲清楚了,找到妥善之策。不然改来改去,不但民间不便,边境州县也无所适从,而且于朝廷法令信誉也有伤害。”
吕夷简看了王曾一会,暗暗深吸了一口气,点头:“枢相说得是,是我鲁莽了,茶法还是要详细,这次改了务必万无一失。”
说到这里,转头看着枢密副使李咨:“李咨,你当年曾主持改茶法,利弊之间,这么多年你也该看得清楚了,有何说话?”
赵祯在上面冷眼看着,见吕夷简绕过三司,还是让李咨发言,心里就有些不愉快。天圣元年茶法改革,第一年成效显著,那时候赵祯年少不太懂朝廷事务,只有一股锐气,还专门让三司给商人揭榜,说是此茶法以后推行不变。没想到三年之后就不得不让孙奭和夏竦废了,弄得自己好尴尬,吕夷简现在又来。
天地良心,李咨是真跟吕夷简和张士逊没有勾结,他关心茶法纯是以一个执政大臣的自觉,见如今弊端丛生,不得不改,完全没有其他心思。
见吕夷简叫到自己,李咨起身拱手行礼,理理思绪道:“枢相刚才所言,确实都是至理。天圣元年因为考虑不周,留下了诸多弊端。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心此事,对于当年的弊端都有了解决之策。”
此后侃侃而谈,从增加商人的分利比例,到鼓励商人带钱入京师的措施,甚至本钱不够可以赊欠,互保之后交钱的时候交一半,半年之后偿还,逾期翻倍。
从李咨的话里,可以看出他真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并不是把自己当年的措施重新翻出来应付了事,沽名钓誉。
最后,李咨道:“茶法之行,卖茶靠的是茶商,沿边粮草入中靠的是入中商人,但他们都身处外地,在京师地理人情不熟,历年都受京城中交引铺户的盘剥。商人因为利息太低不愿意入中销茶,而这很大一部利钱,都是被京里的交引铺夺去,并不入官府。这些京城里的交引铺户,大多都依附朝廷里的权贵之家,坐收厚利,实在是茶法里的蛀虫!臣请自今以后,入中商人持交引至京师,不再用交引铺担保,直接去榷货务里验实,按照交引给现钱。以交引铺无用之人的利润给入中商人,也让他们愿意做这生意!”
听见这话,徐平心里一动,不由想起了徐昌给自己说过的跟交引铺打交道的经历。那些人穷奢极欲,也不知道从这茶法交易里攫取了多少钱财,养活了京里的多少人。李咨说的不错,那些人就是茶法的蛀虫,其实不仅如此,应该说他们是整个大宋专卖制度下养出来的脓疮,吸收着朝廷和民间的养分,侵蚀着整个机体。
只是没有想到,是由李咨戳破这个脓疮,这事情越来越有意思了。(未完待续。)
小黄门上来换了茶,赵祯道:“年前贡茶,知太平州余靖随茶上《茶论》,极言邕州新茶的好处。说是岭南燠热,若是泡上一杯浓茶,则神清气爽,燥热尽消。而且新茶泡起来简便,制作起来也省工省力,不是以前的下等散茶可比。”
张士逊道:“邕州的茶我也喝过,味道倒也还过得去。不过都是散菜,运起来费人费力,价钱不菲。现在团茶都经常在茶场积压成山,鼠啮虫咬,散茶那还得了?”
赵祯道:“宫尹有所不知,邕州也有如同团茶的饼茶,极耐储存,经年不坏。那里跟大理吐蕃等地贸易,以茶易马,都是用饼茶,极为方便。”
张士逊是当年赵祯为皇太子时的东宫旧臣,情份非是别人可比,为了表示亲近,赵祯一直用当年的旧称。这也是为什么有首相吕夷简坐在这里,张士逊还是屡屡抢着说话,别人也不感觉异常的原因,也是让吕夷简嘴上不说,心里感觉到不舒服的原因。
听赵祯一直在讲邕州茶的好处,张士逊哪里还不知道他的意思?徐平之所以一直不同意直接改成天圣元年的茶法,所凭的倚仗就是邕州茶法的成功。不然他一个年经轻轻的盐铁副使,哪里能够顶得住这么多宰执大臣的压力?
少年天子少年臣,赵祯越是支持徐平,就越是引起这些老臣的反感。现在朝廷的诸般制度,都是在他们手里定下来,早已熟悉无比,政事处理起来也感觉轻松。如果大规模地改弦更张,都白发苍苍的人了又去熟悉新制度,麻烦而又别扭。这且不说,要改就说明以前的制度有缺陷,本身就是对这几位老臣执政成绩的否定。
而深层次的原因,则是自太祖建国到太宗完成天下一统,再到对契丹几次战败,整个国家就进入了休养生息的状态。朝廷虽然标榜儒家治国,实际上执政思想却是道家的清静无为,到真宗时期达到顶峰,中外都崇尚不生事,安守旧制,循规蹈矩。
政治是有惯性的,如今赵祯甫一亲政,就要改这个改那个,执政大臣不适应,出于本能就要反对。其他少壮派还只是说说,耍耍嘴皮子而已,徐平这里却是要动真格的,钱法要改,茶法也要改,还要改得跟以前都不一样,哪个会给他好脸色!
见张士逊一下憋住,想来是不知道徐平还在邕州制了大茶砖,专门向大理和吐蕃一带贩卖,并且获利不菲,吕夷简接过话头。
“邕州地处岭南,地理天候与中原都大有不同,茶法自然也有别。今日殿中议事,本就要对现在的东南茶法有所议论,革除时弊。且放下邕州那里,说说两淮茶场吧。”
赵祯点头道:“好,便议茶法。”
徐平刚回到座位上坐下,听见说起茶法,正在自己管下,忙凝神要站起说明。
却听吕夷简道:“自先帝在时,丁谓支持林特改茶法,结果旧弊未去,新弊又生。不数年间,内外怨声载道,商贾不通,官场中陈茶堆积如山,园户衣食不继,难以求生!”
说到这里,吕夷简似无意地看了坐在一起的寇瑊和徐平一眼。
徐平心中一凛,当年丁谓是三司使,林特是盐铁副使,吕夷简这是意有所指啊!
不等徐平说话,吕夷简道:“天圣元年,因为茶法难以为继,圣旨诏微臣与张相公相度利害,设制置司改茶法并盐矾诸税。李咨当时为三司使,主持此事,改茶法的原‘三说法’为‘现钱法’,又在东南茶场行‘贴射法’。一年之间,所省及增收钱数至六百五十余万贯,边境粮草储存,行新茶之前有的州县不足一年之用,新法行后一般州县储存也够四年之数,少的也能支持两年多,效果斐然!”
吕夷简此话一出,崇政殿里一时鸦雀无声。
当年支持新茶法的人,有两位宰相,还有枢密副使李咨。至于其他的人,参知政事章得象是吕夷简的人,御史中丞韩亿和知谏院孙祖德两人是来旁听的,不过是为了安慰台谏言官被废后一事打击的心灵,来听了也免得新法定下之后他们又说三说四。
至于枢密使王曾与茶法一直无关,参知政事蔡齐虽然也当过三司使,任上却没有赶上茶法改革,算是无关的人。
天圣三年废掉李咨茶法的人,孙奭极受赵祯信任,但已经故去,另一位就是现在被贬在外的夏竦,连吕夷简现在都不想招惹他。
除了这两人外,支持“三说法”地位最高的大臣就是寇瑊了。
当年李咨改茶法,确确实实是因为林特茶法有诸多弊端。问题是李咨茶法也不是完美无缺,两三年之后一样也是乱象横生。因为支出铜钱太多,京城里的府库空虚,而茶场行了“贴射法”,好茶全归了商人,剩下没人要的官府兜底,白白贴钱,到了天圣三年废李咨茶法那一样也是不得不改。
吕夷简是只拣头一年得利最多的时候说,后面赔钱的时候就略过了。
可现在殿里的诸位,虽然心知肚明,又有谁能站起来反驳吕夷简?
赵祯坐在上面,看着下面的情形有些尴尬。他是支持试试徐平的想法的,可如果没有一个宰执大臣站出来,自己如何开口?赵祯还没有那份魄力。
“天圣元年茶法,确实是得利可观,成效显著。不过,据我所知,之所以有如此可观的成效,不全是因为茶法的功劳,更多的是因为旧交引贴纳实钱,以及各种交引的打折兑换。等旧交引兑换完毕,第二年得利便就剧降,两三年后就无利可图了。”
王曾面色和善,看着吕夷简缓缓说道。
吕夷简听了这番话,猛地转头看着王曾,却没想到是自己这位老上司开了反驳自己的头。虽然同龄,王曾的资历却比吕夷简老,此时为枢密使,虽然按说是比宰相低一头,但王曾是以使相执掌枢密院,身上还带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呢,地位也低不到哪里去。
见吕夷简看着自己,王曾面上神色不变,对他点点头道:“坦夫,今日议论茶法关系重大,利弊务必都要讲清楚了,找到妥善之策。不然改来改去,不但民间不便,边境州县也无所适从,而且于朝廷法令信誉也有伤害。”
吕夷简看了王曾一会,暗暗深吸了一口气,点头:“枢相说得是,是我鲁莽了,茶法还是要详细,这次改了务必万无一失。”
说到这里,转头看着枢密副使李咨:“李咨,你当年曾主持改茶法,利弊之间,这么多年你也该看得清楚了,有何说话?”
赵祯在上面冷眼看着,见吕夷简绕过三司,还是让李咨发言,心里就有些不愉快。天圣元年茶法改革,第一年成效显著,那时候赵祯年少不太懂朝廷事务,只有一股锐气,还专门让三司给商人揭榜,说是此茶法以后推行不变。没想到三年之后就不得不让孙奭和夏竦废了,弄得自己好尴尬,吕夷简现在又来。
天地良心,李咨是真跟吕夷简和张士逊没有勾结,他关心茶法纯是以一个执政大臣的自觉,见如今弊端丛生,不得不改,完全没有其他心思。
见吕夷简叫到自己,李咨起身拱手行礼,理理思绪道:“枢相刚才所言,确实都是至理。天圣元年因为考虑不周,留下了诸多弊端。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心此事,对于当年的弊端都有了解决之策。”
此后侃侃而谈,从增加商人的分利比例,到鼓励商人带钱入京师的措施,甚至本钱不够可以赊欠,互保之后交钱的时候交一半,半年之后偿还,逾期翻倍。
从李咨的话里,可以看出他真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,并不是把自己当年的措施重新翻出来应付了事,沽名钓誉。
最后,李咨道:“茶法之行,卖茶靠的是茶商,沿边粮草入中靠的是入中商人,但他们都身处外地,在京师地理人情不熟,历年都受京城中交引铺户的盘剥。商人因为利息太低不愿意入中销茶,而这很大一部利钱,都是被京里的交引铺夺去,并不入官府。这些京城里的交引铺户,大多都依附朝廷里的权贵之家,坐收厚利,实在是茶法里的蛀虫!臣请自今以后,入中商人持交引至京师,不再用交引铺担保,直接去榷货务里验实,按照交引给现钱。以交引铺无用之人的利润给入中商人,也让他们愿意做这生意!”
听见这话,徐平心里一动,不由想起了徐昌给自己说过的跟交引铺打交道的经历。那些人穷奢极欲,也不知道从这茶法交易里攫取了多少钱财,养活了京里的多少人。李咨说的不错,那些人就是茶法的蛀虫,其实不仅如此,应该说他们是整个大宋专卖制度下养出来的脓疮,吸收着朝廷和民间的养分,侵蚀着整个机体。
只是没有想到,是由李咨戳破这个脓疮,这事情越来越有意思了。(未完待续。)